来源:中国能源新闻 时间:2025-04-11 08:47
中国能源新闻网讯 李昕葳 蒲玥 袁思杨
3月16日,川西峡谷间大渡河波浪翻滚,在看不见的左岸山体深处,工程规模居世界前列的“万米长龙”——全长14387米、最大开挖直径16.7米的华能硬梁包水电站1号引水隧洞全线贯通,这场持续了近五年的“穿越之旅”终于画下了里程碑式的句点,为我国水电行业复杂地质条件下长大引水系统施工提供了“华能方案”。
作为我国隧洞直径最大引水式电站,华能硬梁包水电站通过修建两条长达14.4公里的引水隧洞,将水位差从26米提升至116米,借助大水位差,发出清洁绿电。但大渡河极为复杂的地质结构,注定了华能硬梁包这一引水式电站的“身世不凡”:地处断裂带交汇区,软、松、散的隧洞围岩遇水成泥,遭遇的蚀变岩难题世界罕见。项目团队相继开展了蚀变岩体发育特征、时效变形规律、安全性态时空预测及优化设计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研究,攻克了长大引水隧洞强蚀变围岩开挖支护等世界级难题,大大提升了长大引水隧洞设计及应对地灾治理水平,为“万米长龙”顺利完成“穿越之旅”奠定了坚实基础。
年轻力量勇挑大梁
“与已投产的2号引水隧洞相比,1号隧洞地质情况更加复杂,贯通在即更要慎之又慎。”今年春节后一复工,华能水电领域首席专家,华能泸定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陈涛就组织项目团队立刻开启了1号引水隧洞贯通的最后冲刺准备:对施工现场安全隐患进行全方位排查整改,深入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应急演练及技术交底,聚焦施工安全、关键线路、重要节点,精心制定工作计划,统筹项目资源配置,清晰划分各阶段任务。
2月中旬,当清晨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驱散山间的薄雾,项目团队已集合在工程现场。
“小令,地质这块儿你有专业优势,你牵头负责隧洞工程管理工作。”
“小邱,首部枢纽和厂区枢纽结构复杂,要做好后续尾工,确保后两台机组提前达到调试条件。”
“小蒲,科技项目管理,要重点关注各项科技项目成果评价及验收。”
师傅“传帮带”,徒弟“上手干”,年轻员工勇挑1号引水隧洞贯通大梁。
“别小看这帮年轻人,他们思维活跃、干劲十足,在安全质量、工程进度、科技创新等重点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些同志毕业不到两年,已经能独当一面。”陈涛满脸自豪地说。
深入大山腹地,没有昼夜之分,在潮湿空旷的隧洞中只有头顶的灯光和机器的轰鸣陪伴,年轻员工直接将办公和生活都搬到了工程现场,毅然挑起推进隧洞贯通的重任,只为24小时把控施工进度。
“我们经历过洪水、地震,应急处置能力经得起考验,但也绝不能掉以轻心。”95后项目工程师魏小令脚步不停穿梭在施工区域仔细检查着每一个设备,“有时候为了处理一个突发问题,我们要在隧洞中来回跑个好几公里。”
3月16日,1号引水隧洞破土而出,顺利实现了全线贯通目标,为我国高海拔地区复杂地质条件下地下洞室群开挖提供了宝贵经验。
“绿色引擎”动能澎湃
“上游电站近期准备集中发电,大渡河来水量增多,我们要抓住这个好时机做好调控工作,多发电、发好电。”华能泸定公司运行部主任李阳跃跃欲试。
从去年12月至今年1月,华能硬梁包水电站3号、4号、5号机组相继投产发电。电站生产人员围绕安全、质量、效率着力优化工艺工序,对这三台机组进行了全面细致的维护保养,对核心设备系统进行了深度检查与测试,并开展了黑启动试验,高质高效完成了机组全停维护消缺工作,所有试验均一次性成功,交出了“零失误、零差错、零事故”的亮丽成绩单。今年一季度,三台机组发电量达4.4亿千瓦时。
与此同时,李阳带领的运行部正积极与省调展开密切沟通,全力跟进上游电站水位消落进度,充分利用好大渡河的每一滴水,实现发电效益最大化。
“1号引水隧洞顺利贯通是一个了不起的里程碑,我们要借着这股劲头,更加精心地调试设备,密切关注每一个机组的状态,确保在全部机组投产发电时,能以最稳定、最高效的姿态,发出最好的电。”李阳表示。
眼下,华能泸定公司正以昂扬之姿向硬梁包水电站年内全容量投产、达成年度发电目标奋力迈进。电站全面建成投产时,平均年发电量将超50亿千瓦时,产生的清洁电能足以为215万户家庭提供一整年稳定可靠的电力保障。硬梁包水电站将成为大渡河强劲有力的“绿色引擎”,深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脉络,源源不断地输送澎湃动力。
责任编辑: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