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时间:2022-05-07 12:57
煤海中的动植物天堂——准能集团推进生态环境修复
中国能源新闻网 通讯员吕宗桂
立夏刚过的准格尔大地上,气温逐渐升高,草木葱茏,绿意盎然。
30年前,从这里种下第一棵树开始,准能人的生态文明建设便从未止步,从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坡到鸟语花香的绿水青山,从单调稀少的原生植被到如今丰富多彩的景观植被,准能集团的生态绿色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这里的植物“野蛮”生长,请欣赏!
“你看,这里是一些原生植被,那边是近几年新种植的品种。”生产服务中心绿化队技术员高浩瀚在黑岱沟露天煤矿北排土场指着几棵杨树和美国红枫说道。
30年前,为了涵养水土及提高植被覆盖率,准能矿山上种植的基本是梭梭树、杨树、沙棘等当地原生植物。准能集团将整个露天矿作为整体通盘考虑,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使矿区范围内的水土流失得到了基本治理。同时,准能集团合理安排“一体化工艺”排弃方式,在煤炭开采过程中形成“表土堆放—岩石剥离排弃—下层黄土覆盖—表土覆盖—土地平整—土地生态复垦”的科学作业流程,保证排土场的地质结构及景观与周围未开采地区相协调,满足复垦要求。
如今,矿山上的植物不再单调,而是百木争春、群芳斗艳。
“保持住水土以后,我们进行了大力复垦,小区域内的气候明显改善,准能集团更进一步注重生态多样性与景观性生态园的打造。”生产服务中心绿化队队长包全民说道。由于之前的气候、土壤等条件不足,很多品种的植物并未成功栽种,但现在,它们也能在矿山上茁壮生长。到夏季时,在矿山上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绿沁人心脾,五颜六色的花更使人身心愉悦。
在那些较陡的、水土易流失的边坡上,准能集团采用立体边坡种植办法,通过喷播的方式使边坡上也铺满了绿色,深刻体现了准能集团以“绿色”为底色的生态发展理念。同时,准能集团合理搭配树种层次,使乔、灌木与花草相结合。如今,矿山上已实现了四季有绿、三季有花的景观效果,营造出丰富多彩的立体园林景观。
因成效显著,且具有典型示范意义,今年年初,准能集团矿区生态修复案例入选了世界经济论坛报告。
目前,矿山上的降雨量由之前的330毫米增加至400毫米,植被覆盖率达80%以上,已种植法国鸢尾、波斯菊、玫瑰和珍珠梅等200余种花草及树木,它们正迎着春风在矿山上“恣意快活”地“野蛮”生长,成为准能集团绿色低碳发展及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见证。
这里有野生动物出没,请注意!
近日,在准能集团生产服务中心主坝的湖水中,一群赤麻鸭正在嬉戏畅游,它们“嘎嘎”地肆意喧闹着,仿佛找到了一处称心如意的新家园。
近年来,随着植被覆盖率及生态环境的改善,各种各样的动物也“闻讯赶来”,在矿山上安家。“平时我们去现场勘查,最常碰见的就是野鸡、野兔,有的人还见到过狍子、黄羊等动物。”高浩瀚介绍说。
目前,矿山上已有松鼠、獾子、狍子、狐狸、天鹅、赤麻鸭、黄羊等野生动物。这些野生动物能在矿山上安家,从侧面说明了准能集团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重组中所取得的成效。“一个地方,吃喝不愁,环境也舒适,动物们自然就都过来了。”包全民说道。
为了收集生物多样性的资料,全面展示生态准能建设成果,生产服务中心于2021年在矿山上安装了6台红外线照相机。这些照相机或挂在树上,或置于草丛中,日夜守候着。一有动物经过,它们便会立刻拍下照片,记录动物们的精彩瞬间。
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准能集团将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积极打造国家化石能源基地转型示范区、国家智能矿山建设示范标杆,为煤炭行业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准能智慧。
责任编辑:牛雅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