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陇上孟河

  • 中电智媒IOS版

  • 中电智媒安卓版

X
您的位置 > 首页 -> 能源革命

中能论坛 | 甘肃新型储能发展前景分析及对策建议

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3-02-17 16:39

  “双碳”背景下,储能行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新能源配置储能成为能源转型的必然选择,“风电+储能”“光伏+储能”等更是大势所趋,如今储能正阔步走向商业化,未来储能市场前途广阔。

甘肃发展储能产业的优势

  明显的政策优势。《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开工建设玉门昌马等抽水蓄能电站,谋划实施黄河、白龙江干流甘肃段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推动储能成本进一步降低和多元利用,开展风储、光储、分布式微电网储和大电网储等发储用一体化商业应用试点示范。到2025年,全省风光电装机达到5000万千瓦以上,可再生能源装机占电源总装机比例接近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超过30%,外送电新能源占比达到30%以上。

  更强的电网架构。甘肃省电网架构不断完善,“十三五”期间,建成了首条以输送新能源为主的特高压直流输电通道,省际外送电量连年增长。甘肃已通过18条750千伏线路与宁夏、青海、新疆、陕西联网,输电容量从2016年的1400万千瓦增至目前的2300万千瓦,形成与陕西、宁夏、青海、新疆四省区贯通的电网结构,电力电量交换能力显著提升,进一步巩固了甘肃电网在西北电网“坐中四连”的枢纽地位。全省主网架实现由330千伏到750千伏的升级发展,形成了以兰州、白银为核心,向东西延伸、南北拓展的750千伏高压网架结构,从酒泉自西向东的3回750千伏线路成为河西新能源“西电东送”的重要保障通道。

  丰富的风光资源。甘肃风光资源富集,是我国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和“西电东送”产业基地。甘肃能源结构特点是“富煤、贫油、少气、风光优”,新能源基础雄厚。2021年已建成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和张掖、金昌、武威、酒泉4个百万千瓦级光伏发电基地,定西通渭的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初见成效。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省新能源并网装机3350万千瓦,占全省总装机的50.7%;风光发电量528.2亿千瓦时,占全省总发电量的26.81%,同比增长20.45%。

  适宜的储能技术。《甘肃省“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提出要大力发展抽水蓄能,按照“多核快核、能开尽开”的原则,加快列入国家抽水蓄能中长期规划的昌马、黄羊、平川、东乡、康乐、积石山、黄龙等抽水蓄能电站建设,进一步提升全省电网系统调峰能力。研发完善太阳能移动电源和磷酸铁锂储能系列产品,逐步扩大对外影响力。

甘肃储能产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甘肃是我国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具有发展储能产业的优势,但当前的发展还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储能产业链还不完善。在储能产业链中,电池和储能系统是成本的核心。上游主要是各种原材料,包括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电子元件、结构件、辅助材料、柜体电缆、土建安装、增压装置等;中游主要包括储能电池、电池管理系统(BMS)、储能变流器(PCS)、能量管理系统(EMS)等;下游主要是发电侧、电网侧、用户侧等具体应用场景。储能产业链涵盖了众多领域和企业,但甘肃本土的相关企业并不多。

  新型储能项目建设缺乏行业标准。一是新型储能项目应用场景丰富,广泛应用于电源侧、电网侧和用户侧等方面,但是不同储能技术对储能的规模、技术、性能要求差别很大,缺乏统一标准。二是虽然新型储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储能电池在实际运行中面临存在安全风险和老化问题的制约。目前国内关于储能相关标准的建设还未形成有效体系,相应的政策制度也不够完善,新型储能项目建设缺乏行业标准;全球储能安全体系正在形成过程中,还有很多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

  新型储能参与市场的机制不健全。近年来,我国电力市场经过了一系列改革,新型储能设备成本、运行成本不断下降,为新型储能项目靠自身技术经济性参与市场竞争创造了条件,但电力现货及辅助服务等市场建设还不够完善,不同投产时间、不同储能技术、不同储能项目之间成本差异较大,存在同一市场规则下难以同台竞技的问题,新型储能参与市场的机制不健全,难以发挥储能技术的市场优势。峰谷电价和季节性电价运用比重在各地均有所提升,但不同时段的价格差拉开距离不够充分,限制了储能的利润空间,不利于储能规模的快速发展。

  建议方面,一是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尽快研究制定新型储能项目参与电力市场竞争的管理办法,尽快制定甘肃省新型储能产业发展规划,从政策角度推动新型储能产业健康发展。二是建议有关单位深入分析不同储能电站事故原因,尽快制定新型储能相关行业标准,有效引领、规范产业高质量发展。三是建议相关部门逐步放开新型储能参与市场竞争的条件,鼓励储能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参与竞争,激发各类资本投资新型储能的积极性,为实现“双碳”目标和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创造有利条件。

  (作者:甘肃酒泉职业技术学院、甘肃省太阳能发电系统工程重点实验室 高翔

责任编辑:周小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