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电力报 时间:2022-03-11 11:35
智能化是矿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访全国人大代表、山东黄金集团董事长满慎刚
中国电力新闻网记者 张立宽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矿山智能化建设,中央各部委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推动矿山智能化建设。自2020年2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原国家煤矿安监局等八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以来,智能化矿山建设迅速推进。2021年9月,国家能源局召开了全国煤矿智能化建设工作推进会,目前已经建成智能化采掘工作面687个。国家“十四五”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要求,“加强矿山深部开采与重大灾害防治等领域先进技术装备创新应用,推进危险岗位机器人替代。”
两会期间,本报记者就智能化推动矿业高质量发展的话题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山东黄金集团董事长满慎刚。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黄金集团董事长满慎刚
中国电力报:长期以来,矿业是一种高危行业,但随着5G、工业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矿山智能化成为大势所趋。您认为,智能化建设对解决矿业高质量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满慎刚:我认为,智能化对矿山高质量发展来说存在“三个迫切需要”。
首先是安全发展的迫切需要。近年来,随着5G、工业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智能装备的加快应用,为矿山企业优化生产组织、强化管控能力、促进安全生产提供了难得机遇和有力支撑。当前,我国一些中小矿山智能化建设面临的欠账更多、任务更重、要求更高,主要体现为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普遍落后,安全生产基础差、管理弱,从业人员多、技能低。矿山不消灭事故,事故就消灭矿山。有序推进智能化建设,逐步实现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信息化管人、智能化无人,就能有效夯实安全基础、解决事故增量等问题,最终实现无人矿山的本质安全。
其次是接续发展的迫切需要。随着资源开发逐步向深地、深海等领域拓展,深部矿山和复杂难采矿、超大超深矿越来越多,高温环境导致工作面条件恶化,工人劳动生产率和设备作业效率大大下降。国内外常用的矿井降温通风技术都不是很理想,同时也加大了提升难度、提升成本和安全管理难度。智能无人采矿模式是应对深部开采条件,大幅提升采矿效率、保证开采安全的最根本、最有效、最可靠的方法。
三是长久发展的迫切需要。矿山企业多数分布在相对偏远地区区,对高学历、高层次人才缺少吸引力,从业人员老龄化问题突出,年轻员工离职率较高、人才流失较为严重。井下相对恶劣的作业环境和相对较重的体力劳动难以吸引新一代年轻人,导致人员招聘越来越困难、人力成本不断攀升。推进智能化矿山建设,改善作业环境和作业条件,一方面可以让现有员工更加体面、更加舒适地工作,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用工数量、降低人力成本,提升生产效率,有效实现留人、减人、提效。
中国电力报:矿山智能化建设确实十分迫切,对企业高质量发展十分关键。您长期在矿山一线工作,对此您有哪些建议?
满慎刚:对于加快矿山智能化建设,我有三点建议:
一是加快研究制订行业标准,稳步有序推进智能化建设。智能矿山在国家层面建设有了规范、指南等指导性文件,是管宏观的。建议由有关部委牵头,组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专业公司等,细分领域、分类指导、研究提出具有较强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智能矿山建设标准,既要提出共性的通用的统一的建设标准,又要留有余地、富有弹性,赋予企业综合考量自身实力、发展阶段和承受能力,坚持实际实用实效原则稳步有序推进,不断提升智能化水平。
二是推出含金量高的“政策包”,形成多方参与投入格局。智能化建设需要“真金白银”、持续投入,对很多企业来说是笔不小的开支。健全完善税收减免、低息贷款、贴息补助等优惠力度更大的金融税收扶持政策,鼓励企业愿意加大投入,吸引信息通信、软件开发等高新技术企业积极参与、撬动社会资本跟进投入。设立智能化建设“种子”基金、专项资金等,发挥“四两拨千斤”作用,为企业智能化建设“松绑减负”。
三是积极选树典型,加强示范引领。在全国范围内择优遴选一定数量起步早、标准高、成果好的智能化矿山建设标杆企业,给予一定的荣誉和奖励,让先行先试者有荣誉、得实惠;同时,深度提炼挖掘,加强推广宣传,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让后进追赶者看到智能建设发生的变化、尝到智能化带来的“甜头”,不断增强推进智能化建设的内生动力。
责任编辑:张玉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