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5-08-14 17:36
刘远龙 贺林 黄磊
随着一种能在平地坡谷、沟渠湖泊自由行走的组塔装置正式投入应用,我国高压输电线路组塔施工长期受困于地形地貌的重大难题被成功解决。这款被称为履带式轻型组塔装置的输电工程施工装备,由国网湖北省荆州供电公司与浙江省建设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共同研制,已拥有4项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并在今年4月荣获第50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这款施工“神器”的成功研制,也被业内视为国有企业跨界合作、强强联手的典型范例。
巧解施工现场难题
从2023年起,国网荆州供电公司一直将我国110千伏至220千伏输电工程组塔施工工具的装备化、机械化及智能化作为国有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层实践。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输电工程每年新增220千伏和110千伏铁塔约6万基。这些铁塔的组立施工,通常采用悬浮拉线抱杆组塔和吊车吊装组塔两种施工方法。
由于传统作业方式长期依靠工器具进行施工,其作业过程普遍受困于“四难”现象:一是道路崎岖,器材搬运难进场;二是现场狭窄,空有拳脚难施展;三是管理粗放,安全风险难控制;四是人拉肩扛,施工效率难提高。
针对以上施工痛点,国网荆州供电公司工程技术人员采用最原始的破题思路,将传统拉线抱杆组塔方式由人工作业变成集成式机械化作业。
工程技术人员计划将人工悬浮控线方式,改为自动控制、机械液压顶升作业;将悬浮抱杆改为具有分节伸缩功能的金属套架;为具有自动控制功能的分节伸缩套架,加装具有自行走和锚定功能的底座,围绕塔基形成一个机械化作业平台。
这一源于基层施工现场的奇思妙想,居然与工程机械巨头浙江省建设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的产品开发思路不谋而合,碰撞出强强联手、跨界合作的创新之火。
2023年8月,国网荆州供电公司与浙江省建设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正式开启合作模式,双方本着“技术共享、风险共担、成果共创”的原则,通过“需求—研发—验证”的闭环体系,三年磨一剑,终于成功研制出集运输、地锚、自动控制、机械组塔于一体的履带式轻型组塔装置。
装置主创人员、高级工程师常虎介绍:“与传统组塔方式相比,该装置呈现出四个创新点:一是通过自行移动技术,实现了工地转场从分散搬运向整体转运的转变;二是通过液压组立技术,实现了施工方式从人工协同向机械化作业的转变;三是通过车载地锚平台,实现了现场管理从平面摊饼向立体集成的转变;四是通过自动控制技术,实现了现场作业从人工操作向智能精准的转变。”
“小装置”派上“大用场”
7月14日,在湖北省洪湖市螺山村的一片水塘边,MT2D06履带式轻型组塔装置“帅气”地出现在螺山T70号110千伏铁塔组立现场。
作业现场两面环水,地形狭窄。在约200米开外的公路边上,一辆拖车使用随车吊,将履带式作业装置吊至路面。该装置沿着一条约2米宽的田间小道,自行驶入作业现场。
“现场面积狭小,采用传统的抱杆和吊车施工,根本施展不开。”交谈间,履带式装置已经停在了塔基之上。嘟嘟的声响过后,装置底座的四条“蜘蛛腿”缓缓张开,并将装置底座紧紧锚定于塔基之上。
“四条‘蜘蛛腿’,可以通过电脑一键调整,自我平衡。”现场施工人员介绍。
此时,车载套架通过遥控操作,由侧伏状变成竖立状,液压升杆通过桅杆将伸缩节顶出套架,顶部摇臂张开。
接下来,施工人员围绕伸缩节,操作顶部的摇臂,开始吊装塔片。随着伸缩节上升,吊装摇臂像搭积木一样,将一片片塔材准确地吊装到塔材连接点。
项目工程师艾文介绍,传统施工方式的现场准备时间需要6至8小时,而现有施工方式只需15分钟。较传统方式,目前的施工效率提升了50%,且现场人员数量减少一半以上,安全风险由二级降至四级。
2025年7月8日,文泉—螺山110千伏线路的T70号铁塔组塔现场。伍惠来 摄
交谈间,组立施工在哨声中结束。
国网荆州供电公司副总经理刘勇介绍,该装置已在湖北、浙江、广东、海南等地的输变电工程作业中开始现场应用,经中电联相关机构认定,该装置填补了国内空白,其整体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这项创新成果已经正式转化为装备产品,并在浙江省建设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生产下线。
责任编辑:刘础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