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能源中国IOS版

  • 能源中国安卓版

  • 陇上孟河

X
您的位置 > 首页 -> 能源热点

“三大优势”支撑风光装机36亿千瓦目标实现

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5-10-31 20:08

中国能源新闻网记者 王可

  2025年9月,中国向世界宣布了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擘画出未来十年的气候治理蓝图。

  到2035年,“中国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30%以上”,“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争达到36亿千瓦”——三项关键指标,正牵引着中国能源体系开启一场静水流深的全面变革。

  “新一轮自主贡献目标充分展现了党中央以更大力度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远见与决心,也对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提出更高要求。”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副司长张星在10月31日召开的国家能源局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答中能传媒记者提问时表示。

  在这场静水流深的变革中,能源行业正经历着从理念到实践的全面“换轨”。

  加快推动新能源“立起来”“靠得

  目标的实现需要清晰的实施路径。“十五五”作为关键起步期,肩负着破局开篇的重任。

  国家能源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接近22亿千瓦,风电、太阳能发电合计装机突破17亿千瓦。

  这也意味着,实现2035年自主贡献目标,未来10年我国每年还需新增2亿千瓦左右风光装机。

  张星指出,“十五五”期间要在继续大力发展、做大总量的基础上,加快推动新能源“立起来”“靠得住”。

  供给侧持续扩容——统筹新能源就地消纳和外送通道建设,加快推进“沙戈荒”新能源基地、水风光一体化基地规划建设;加大海上风电开发力度,完善顶层设计并研究出台深远海海上风电规划性文件和管理办法,推动分布式新能源多场景多元化开发。

  消纳端着力提质——统筹推进新能源与传统产业协同优化升级,推动新能源与算力、绿氢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互促发展,以新能源布局牵引生产力布局,支持绿电直连、虚拟电厂等促进新能源就近消纳的新模式新业态发展;积极拓展新能源非电利用,重点推动风光制氢氨醇、风光供热供暖等多元转化和就地利用,加快建设风光氢氨醇一体化基地,鼓励工业领域风光绿电替代化石能源供热供汽。

  目标推进并非“单兵突进”,而要多机制协同发力。

  张星强调,一方面,要落实可再生能源消费最低比重目标,协同推进可再生能源强制消费与自愿消费,健全绿证交易机制,加强电—碳—证市场协同衔接,积极推动绿证国际互认。另一方面,完善适应高比例新能源的市场和价格机制,科学合理设定各类边界条件,妥善处理降电价与稳收益的关系并合理衔接存量政策,构建适应新能源特性的市场交易规则。

  “总量管控”重构能源治理逻辑

  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系统性和雄心。

  与前两轮目标相比,新一轮目标的核心突破在于“双扩展”与“双转向”——从二氧化碳扩展至甲烷、氧化亚氮等全温室气体,从能源燃烧领域扩展至工业、交通、建筑等全经济范围;从相对减排转向绝对量下降,从分散性目标转向系统性目标。

  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据测算,我国到2035年的温室气体净排放比峰值下降绝对量将超过1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远超发达经济体历史同期水平。

  “这不是简单的数字调整,而是能源治理逻辑的重构。”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指出,我国早年因数据基础、技术能力有限,选择碳强度等相对指标起步,而如今提出绝对量减排目标,既是对《巴黎协定》“发展中国家逐步提升目标力度”呼吁的响应,更是自身成为新兴经济体后,主动承担大国责任的体现。

  华北电力大学新型能源系统与碳中和研究院院长王志轩则补充,能源活动排放占中国全经济领域温室气体约77%,“只要能源领域率先拐点,2035目标就握住了‘七寸’。”

  “立破并举”擘画全球绿色新篇

  巴西总统卢拉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现场点赞“中国目标”。

  当国际气候议程陷入“承诺多、行动少”的倦怠期,中国以“先立后破”的鲜明逻辑给出了一条可复制的平衡路径——用风光增量对冲化石减量,既不让能源安全“失速”,也不让减排进程“熄火”。

  产业底气是兑现承诺的基石。

  正如张星所言,我国广袤大地上“风光无限”,资源总量能够满足中长期开发需求;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技术创新和产业迭代升级能力强;拥有规模体量巨大的能源电力系统,对绿色能源需求庞大。“背靠坚实的资源、产业、市场基础,我们有决心、有信心完成2035年自主贡献风光装机目标。”

  立足全球视野,王志轩分析指出,中国在年度总发电量、可再生能源电量、新能源电量三项指标上均占全球三分之一以上,风光累计装机与新增装机均居全球首位,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体系。36亿千瓦装机目标的推进,将持续推动光伏组件、风电设备和储能技术迭代创新,为全球绿色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从“相对减排”到“绝对减排”,中国正以“立”与“破”的辩证思维,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书写绿色转型的“中国方案”。

  国家能源局明确表示,中国正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通过系统形态结构、平衡理论、运行方式、市场机制等方面的根本性变化,持续提升电网对新能源的接纳、配置和调控能力,让绿电真正“发得出、供得上、用得好”。

责任编辑:高慧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