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能源中国IOS版

  • 能源中国安卓版

  • 陇上孟河

X
您的位置 > 首页 -> 能源热点

中国华电:格桑花开新时代

来源:中国电力报 时间:2025-08-22 14:16

  “第一次上高原,先得把身体练得棒棒的!”陈子泓,这个刚从哈尔滨理工大学毕业的小伙已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早早开始收拾行囊,准备离开老家福建沙县,去华电西藏能源有限公司入职了。

  从温暖湿润的东南沿海,跨越3000多千米,一头扎进高寒缺氧的雪域高原,吸引陈子泓的不光是对北大荒开发建设者那股“敢教日月换新天”劲头的钦佩,对西藏变成“咱家新能源大仓库”理想的追求,更是对实现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华电”)在藏发展布局的期盼。

  牧民也能用上山巅巅的风电

  夏秋交替,高原盛景如画,江河奔流如歌。

  金沙江上游,金上清洁能源基地首座投产发电的120万千瓦华电金上苏洼龙水电站和7月刚刚全容量投产的75万千瓦华电金上巴塘水电站正全力运转,源源不断输送绿色能源;

  雅鲁藏布江上,浪花拍打着水电站的涡轮,轰鸣声中,西藏装机规模最大的内需电源项目正践行着责任与担当。

  ……

  随着国家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西藏清洁能源基地战略地位跃升到新高度。中国华电在能源开发中,围绕“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积极作为,持续服务西藏清洁能源“一基地、两示范”发展新格局,加速能源转型新突破。

  在尼木县霍德村,10万千瓦华电尼木风电项目激战正酣。推土机在4600~5300米陡坡上,硬生生“凿”出22.5千米“天路”,18个风机平台及基础开挖全部完成,基础浇筑过半。藏族司机边巴多吉载满砂石,往返于新夯路基之上,眼中充满期待:“路通了,‘大风车’就能上山!咱牧民也能用上山巅巅上的风电!”

  在金上一体化示范基地,早在2016年中国华电就瞄准“水风光一体化”定位,超前谋划沿江风光电开发,开展沿江风光电测风测光,完成水光互补规划研究。今年初,基地首批15万千瓦风电项目成功获批,标志着金上清洁能源基地实现风电项目“零”的突破,金上一体化示范基地多能互补格局更趋完善。

  今年,中国华电计划在藏完成投资93.61亿元,实现“十四五”期间累计在藏完成投资490余亿元。

  守护雪域高原纯净底色

  在昌都江达索日、拉萨林周拉顶等项目现场,光伏支架下,成群牛羊悠闲地啃食着茂盛的牧草。“板上发电、板下放牧”的牧光互补模式诠释着能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共生之道。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华电坚持开发和保护并举,用心守护雪域高原的万水千山、生灵草木。

  张华明是金沙江上游巴塘水电站的设计总工程师,在他的职业生涯中,第一次因为保护鱼类产卵地而进行了水电站枢纽建筑物布置调整,而巴塘水电站这一举措被誉为“水电生态保护”的典范。

  为最大限度保护好生态环境,DG水电站生态鱼道应运而生。在电站大坝下游,珍稀的鱼类依靠水流吸引进入鱼道进口。它们克服流速,在15道“拐”里左冲右突,突破百米高的拦河大坝,进入库区一路欢歌畅游而上。

  作为西藏自治区电力保供重点工程,华电琼结风电项目采用“起—存—养—复”草甸生态修复,风机点位积极避让生态红线,实现“驭风而行”与“绿满高原”的和谐共生。

  其实,中国华电在生态保护方面所做的努力还远不止这些。

  该公司积极参与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累计完成造林8800余亩,成为能源行业造林面积最大的领军企业,连续3年荣获“南北山绿化先进集体”,为打造“绿满拉萨”的生态蓝图贡献重要力量。

  日子像青稞一般充满生机

  端午前夕,海拔4000多米的昌都市江达县波罗乡外冲村,粽叶飘香。73岁的邓珠拉姆老人接过华电西藏派驻外冲村第一书记递上的热粽子,眼眶湿润:“孩子们打工没回来,你们就是亲人啊!”

  为了让匆匆过客为外冲村驻足,驻村队依托华电西藏巴玉分公司与地方政府的合力,大力推介“麦当劳线进藏第一村”的木刻、藏香文化和政企协作成果。邀请媒体朋友感受这里的独特风物与团结氛围,化“偏远”为“特色”。短短时间内,成果喜人:外冲村已接待游客超700人次;藏香、木刻等销售额达5万余元;知名自驾博主“火天在旅行”在此拍摄的视频,获得江达县文旅局等高度认可及转发,浏览量轻松突破十万。

  而在金沙江畔,西藏昌都市芒康县索多西乡安麦西村与四川省巴塘县苏哇龙乡隔江相望。闭塞的交通成为安麦西村“90后”格松拓宽眼界的“拦路虎”。

  在苏洼龙水电站修建的金沙江大桥通车的那一刻,这位年轻人意识到改变的时候到了。他在金沙江桥头开了安麦西村第一家小吃店康秋小吃店,来来往往的人们在这落脚吃顿便饭,格松一年能多挣3万元。

  苏洼龙水电站的兴建,如同一把钥匙,为方圆近50千米的6个村、13个村民小组打开了致富之门。村里人纷纷抓住机遇,有的在当地政府组织下参与工程建设,有的购买大车跑起运输,还有的依托家门口的便利做起生意,日子像田里的青稞一般充满勃勃生机。

  十余年来,中国华电已向昌都和山南地区连续派出14批、104人次的驻村工作队,打造起“永不撤离的支部”;结合项目建设,累计支付征地移民补偿资金28.27亿元;投入7.4亿元,新建复建跨江大桥7座、修建交通公路117公里,切实改善当地交通条件;实施电力援藏,利用重点工程以工代赈,积极吸纳地方车辆和当地群众参工参建,累计创造产值约4.57亿元;招聘西藏籍大中专毕业生98名,定向培养45名建档立卡户学生并安置到华电工作,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帮扶转变。(许盼 何赪珂

责任编辑:于彤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