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电力报 时间:2025-08-20 11:20
——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电网发展成就综述
次吉美朵
六十载砥砺奋进,一甲子沧桑巨变。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下,西藏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封闭走向开放,西藏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辉煌六十载,美丽新西藏离不开电力事业的强力支持。西藏电网以钢铁脊梁扛起经济发展重任,用光明动脉激活高原生机,在苍茫天地间镌刻下属于新时代的壮丽史诗,向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的征程昂首阔步,砥砺前行。
“大网电”攀上世界屋脊
高原有了新希望
1月7日,西藏定日发生6.8级地震。当日中午,定日县城恢复供电;当日晚,地震震中所在的定日县长所乡恢复供电。
珠峰脚下,一盏盏电灯温暖人心,电力网络快速响应、基础设施快速恢复,彰显了西藏电网的稳固可靠,反映了近年来西藏电力事业取得的跨越式发展成就。
没有人能想到,“大网电”第一次延伸到这里不过是10年前的事情。2014年4月12日,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正式接入大电网,世界屋脊、雪域之巅被现代文明点亮。
然而,在曾经的西藏,用电是贵族的特权。那时,普通的西藏人民只能依靠酥油灯和松明子照明。点点微弱的灯光照不亮当时西藏黑暗的生活,嘎吱作响的石磨熨不平生活苦难的褶皱。
1965年,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极大鼓舞了西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的热情,西藏的光明梦也逐渐成为现实。1956年7月、10月,日喀则80千瓦燃油火电厂和恢复重建的夺底水电站(660千瓦)建成;1960年,西藏纳金水电站第一次向拉萨正式送电,电站6台机组在随后的5年全部竣工。接下来的几年里,拉萨西郊电厂、山南沃卡三级站、日喀则塘河电厂、林芝八一电厂等电站陆续建成。
有了电,“日光城”拉萨成了“不夜城”。灯光照亮了黑暗的夜晚,也点亮了人们生活的希望。
“奇迹工程”架起坚强电网
藏区发展动力十足
在阿里地区普兰县,达瓦洛珠点亮房间里的灯泡,满脸幸福地说:“这几年用上了大网电,生活也被照亮了!”这曾是他难以想象的场景。
阿里地区距离拉萨足足有1500多千米,路程为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原。这样遥远的距离、恶劣的条件,让阿里地区的电网长期处于孤网运行状态。直到阿里联网工程投运,这一情况才得到根本性改变。这条被称为“电力天路”的奇迹工程,是西藏最重要的主干电网之一。
2011年12月,第一条电力天路青藏联网工程建成投运,西藏电网长期孤网运行的历史彻底结束,并通过青海电网首次实现与全国大电网互联互通;2014年11月,川藏联网工程建成投运,位于藏东南的昌都孤网运行成为历史,川藏以新的形式连接起来;2018年11月,藏中联网工程建成投运,藏中电网与昌都电网、四川电网联网运行,西藏由此迈入了500千伏超高压大电网时代;2020年12月,阿里联网工程建成投运,西藏电网迈入统一电网新时代,全国大陆地区最后一个地级行政区域正式接入国家大电网。
4条“电力天路”搭建起雪域高原电力的主干网络,大电网将“大网电”输送到高原的千家万户。如今,西藏主电网覆盖74个县(市、区)和主要乡镇,全区供电可靠率达到99.6%,用电人口达到350万。日益完善的电网,为西藏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绝的强劲动能。
拉萨墨竹工卡县,巨龙铜矿内设备轰鸣。企业用电量大,对电力稳定供应要求就高。“目前西藏经济发展迅速,公司业务拓展需求旺盛,各项生产经营离不开稳定的电力支持。”西藏巨龙铜业有限公司运维班班长阿旺尼玛说。主网完善,巨龙铜矿的电力得到了有力保障,各项大型设备运转稳定,生产可以进行有序的规划实施。近年来,巨龙铜矿持续引进新设备,不断延长矿业产业链,产品更加丰富,企业发展日新月异。在雪域高原,像这样的经营主体还有许许多多。电网持续完善,成为它们成长壮大的坚强后盾。
在“电力天路”的直接拉动下,西藏电网用电负荷连年刷新历史纪录,年均增长15%,最高达到276万千瓦;全社会用电量达到154.17亿千瓦时,是自治区成立时(2600万千瓦时)的593倍,高质量发展的电网为谱写雪域高原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注入了更加强劲的动能。
“毛细血管”延伸千家万户
群众过上美好生活
电力走进雪域高原的千家万户,离不开末端输送。为了让更多偏远地区的农牧民用上电,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先后完成了“西藏地市电网‘户户通电’工程”“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暨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程”“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两年攻坚战’”以及“西藏‘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电网建设”“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薄弱县域电网改造”等一系列惠民工程、德政工程,为全面解决西藏农牧区用电问题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国网西藏电力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藏电力”),一块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颁授的“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的奖牌熠熠生辉。它的背后,是千万张群众洋溢的笑脸和铿锵有力的话语——
“电通了、网通了、致富路宽了,人们的生活富裕了。”“七一勋章”获得者、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村民卓嘎感慨万千。曾经只有一家人驻守的“三人乡”,如今居住着两百多人,村民们购置了各种大功率电器,过上了美好生活。
“有了稳定的电力,就有了前进的底气。”用上了自己的电动磨面机,阿里地区札达县底雅村村民格吉群培无比感慨。底雅乡深藏于群山之中,前往市区需耗时约10个小时。如今,这里成立了合作社,在充足电力的支持下,致富不再是遥远的梦想。
“有了灌溉设备,春灌真是便捷多了!”拉萨曲水县茶巴拉乡色麦村村委会副主任次旦笑容满面地说道。每年农忙时节,供电员工总会提前深入田间地头,协助本地居民排查并解决各类用电问题,确保农业生产设施稳定运行。
曾经,酥油灯微弱的光芒映照着牧民冻僵的双手,柴油发电机的轰鸣声中隐含着孩子们对电视的渴望。如今,电灯驱散夜的黑暗,冰箱能够储存鲜肉,电磨坊取代了石磨,电暖气驱散了高原的严寒。
清洁发电占比超99%
绿电点亮发展未来
那曲市色尼区,一座座巨大的风力发电机在海拔4500米的荒野上转动,为这座高原腹地的城市提供着清洁的能源。今年,那曲市清洁能源上网电量达4.7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6.03%。
这是西藏能源结构持续改善的缩影。西藏拥有丰富的清洁能源,开发潜力巨大。“十四五”以来,西藏每年重点建设项目投资中清洁能源项目占比高达30%,已形成以水电为主,地热能、风能、太阳能等多种清洁能源互补的综合能源体系,并带动关联的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目前,全区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超过99%,基本实现全清洁电力供应,西藏电网成为全国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最高的省级电网。
清洁且充沛的能源,不仅优化了西藏的能源供给结构,更在全国能源格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满足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用电需求的基础上,西藏电力逐步打通了丰水期“藏电外送”的通道。据悉,全区“藏电外送”已覆盖我国华东、华中、华北、西北、西南等多个地区,累计外送清洁电量超过161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386万吨。
为了使西藏清洁能源送到更多的地方,总投资约26亿元的青藏直流二期扩建工程将于今年建成投用。届时,青藏直流输电能力将从60万千瓦提升至120万千瓦,为西藏丰期富余电力外送创造条件。
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建设既面向整体的结构性提升改善,也面向末梢微循环的提质升级。
在阿里改则县麻米乡,即便是夏日,羌塘草原的夜晚依旧寒冷。但对次吾嘎木村的村民来说,今年的夜晚格外温暖明亮。这源于2024年底投运的西藏电力首个独立光储微电网。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扎西尼玛在2024年全国两会上建言落地的“光明答卷”,该项目直面阿里地区“主电网延伸难”的困局。
这里年均气温为零下5摄氏度,冬季最低气温可达零下35摄氏度。由于氧气稀薄,传统设备的效率降低了50%,导致次吾嘎木村的21户村民长期饱受电力不稳定之苦。为解决这一难题,西藏电力公司组建了一支20人的突击队,进驻高原,在暴风雪中肩扛手抬,艰难运输设备,全力攻克次吾嘎木村的电力供应问题。2024年12月25日,国网西藏经研院工作人员廖清溪永远记得这个时刻——光储微电网成功通过96小时试运行。“设备经受住了高海拔严苛环境的考验,为后续正式投运奠定了坚实基础。”廖清溪说。
改变正在更大的范围内扩散。日喀则定结县、山南洛扎县微电网相继开建,越来越多的电力建设薄弱县域,正因为西藏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建设纵深推进而焕发更大光彩。
未来,西藏电力将以满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电力需求为首要目标,以确保能源电力安全为基本前提,继续加大电网投入,统筹推进特高压外送通道和各级电网建设。通过网架加强、微电网保供等方式综合施策,提升西藏电网安全保障能力、资源配置能力和绿色发展能力,为推进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电力支撑,为提升国家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江蓬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