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电力报》 时间:2025-07-26 14:10
1882年,上海外滩那盏弧光灯的亮起,拉开了中国电力工业的序幕。今天,中国电力143岁生日,电力工业在筚路蓝缕中不断前行,铸就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那些珍贵的工业遗产,承载着电力发展的深厚文脉,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一同守护这工业文明之光。
文化遗产是辉煌灿烂中华文明的有力见证,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力工业遗产是工业文明的能量图腾。从民国电厂的一砖一石,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电力调度室,每一次电网升级都蕴藏着城市发展的密码,每一台退役机组都镌刻着能源发展的年轮。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指示精神,在中国有电143周年之际,《中国电力报》推出“赓续工业薪火 电亮精神之路”主题策划,从入选电力工业遗产名录中的80个项目中选取部分进行报道,展示其作为“电力史书”的历史肌理与时代价值。
水电之母的“前世今生”
丰满水电站
国网新源丰满发电厂坐落于有北国江城之称的吉林省吉林市,始建于1931年。新中国成立后,丰满水电站扩建工程被列入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项目。1960年,丰满水电站8台机组全部投产发电,总装机容量达55.375万千瓦,成为当时亚洲规模最大的水电站。改革开放后,丰满水电站开展进一步的改造和扩建,效率、性能和自动化水平得到显著提升。经二期和三期建设,1998年,该站装机容量达100.25万千瓦,迈入百万千瓦装机规模大厂行列。
由于丰满水电站建设于特殊的历史时期,大坝设计与施工存在先天缺陷,虽经多年改造加固,仍存在大坝混凝土强度低、整体性差,渗漏、冻胀、溶蚀及防洪能力不足等隐患。2012年10月11日,丰满水电站全面治理(重建)工程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准。工程在原丰满水电站老坝下游120米处新建大坝,新建6台20万千瓦机组,保留原有2台14万千瓦机组,总装机容量148万千瓦。2020年9月,6台新建机组全部投产发电,新丰满水电站成为世界水电史上首个“百米级坝高、百亿级库容、百万级装机”的大型水电站重建工程。
据悉,新大坝采用“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坝后式厂房”设计,抗震等级提升至8级,防渗、防冻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解决了高寒区碾压混凝土坝建设难点。同时,机组从设备制造到安装调试全部实现国产化,各部分轴承绝对摆度均控制在0.05毫米以内,各项运行参数优异。此外,重建工程全面运用“大云物移智”技术,构建“智慧管控”基建管理系统,开创了一次性建成智能化水电站的设计先河,极大推动了水电行业智能化建设进程。丰满重建工程为水电站病坝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制造”的实力,并在建设期间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8项,各类型专利207项,质量管理成果奖国家级1项、省部级41项,参与编写国家标准4部、行业标准22部,被评为2023年度“中国电力优质工程”,荣获“国家优质工程金奖”。
丰满发电厂建厂至今,总发电量突破千亿千瓦时,在源源不断输送绿色能源的同时,因其形成的国家4A级风景区松花湖和雾凇奇观不断推动航运和旅游业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同时,永庆、丰满两级过鱼设施的修建,打通了松花江流域阻隔80年的鱼类洄游通道,助力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作为大型央企,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丰满发电厂将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成果回报社会,在抗洪抢险救灾、扶贫助困、爱心捐款等社会公益活动中,发挥着“大国重器”的责任和担当。它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松花江上,继续见证着国家的繁荣昌盛,续写着中国水电事业的辉煌篇章。(李孟岩)
渤海边的百年电厂
秦皇岛电力博物馆
渤海之湾,南山脚下,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东山街有一座巴洛克风格的建筑。这座建筑的前身是建于1928年的开滦矿务局秦皇岛电厂,是秦皇岛市现存最早的电力生产场所。这座电厂现已被改造为秦皇岛电力博物馆,并入选第二批国家工业遗产。
1898年,清政府开设秦皇岛通商口岸。20世纪20年代,为提高运输效率,开滦矿务局购置了5辆电力机车,但当时秦皇岛港满足不了电力机车的用电需求。为此,开滦矿务局秦皇岛电厂动工兴建,电厂建筑面积2110平方米,安装2台1000千瓦发电机组。1929年,电厂正式发电,满足了当时秦皇岛港电力机车的运输等工业生产及极少部分居民的用电需求。1953年11月,开滦矿务局秦皇岛电厂移交原华北电管局秦皇岛发电厂管理,被命名为秦皇岛发电厂二场。1956年,该场新增3000千瓦发电机组(3号机)1台,并于1957年7月投运。1979年,秦皇岛发电厂二场改为35千伏南山变电站运行。
2013年5月,开滦矿务局秦皇岛电厂厂房主体建筑被国务院纳入全国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为保护文物、传承历史,2015年,国网冀北秦皇岛供电公司启动“百年秦电”历史文化项目,对电厂建筑进行保护性修缮,并依托老电厂主体建筑启动建设秦皇岛电力博物馆。为搜集有关的老物件和历史资料,该公司专门成立物品征集部,组织文物征集等活动。几个月后,征集部便从全国各地寻找到了上千件体现电力发展历史的老物件。
2016年1月10日,秦皇岛电力博物馆正式开馆,博物馆分为社会责任展区、秦皇岛老照片展区、临时展区和室外展区。2023年12月,秦皇岛电力博物馆被中国能源研究会评为全国能源科普教育基地。(李榕榕 张媛)
羊城大地的电力史书
广州电业局旧址
在广州传统中轴线上,坐落着一座见证了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史的建筑——广州电业局旧址(华安楼)。华安楼是广州首个国家工业遗产,近日入选了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电力工业遗产名录,此前还获得了国务院国资委中央企业电力工业文化遗产等认定。
华安楼建成于1936年,曾是广州的地标。广州解放前,华安楼历经战火硝烟,先后承担过保险公司办公楼、酒店式公寓等功能。新中国成立后,华安楼成为广州电业生产调度、营业、电表修试和科研管理场所,被誉为“广州电力祖屋”。
新中国成立初期,广州的电力工业在战争的废墟中起步。1950年9月24日,广州市人民政府电业管理处搬迁至华安楼。在这里,华安楼正式开启了长达30余年的电业生涯。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志同志是原广州电业局第一任党委书记、局长。在那一穷二白、满目疮痍的大背景下,她抓安全、促生产,带领新中国第一批电力工业建设者投身到电业报国的大潮中去,引领了广州电力的第一轮飞速发展。华安楼在原址复原了曾志办公室场景,参观者可步入历史,沉浸式感受那个激情燃烧的建设年代。
1952年2月17日,华安楼调度室发出了广州电网的第一条调度指令,五仙门发电厂和西村发电厂同频联网,机组并列运行,标志着统一的广州电网正式形成。作为新中国第一批电网调度室原址,华安楼见证了中国电网调度从无到有的历史时刻,也是南方五省区三级调度体系的发源地。它还完整参与了从广州城市配网、同频统一的城市电网到广东珠江电网的整个过程,经历了广州电网形成、扩展到广东省网主网逐步形成的历史,见证了调度电网的电压等级从13.2千伏到220千伏的发展。
1969年,华安楼传出一个轰动中国带电作业历史的消息:全国首套带电作业均压服研制成功,并在行业内引起震动。为促进行业交流,“中南地区带电作业情报网”在华安楼2楼成立,这也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带电作业技术交流组织。此外,华安楼还走出了全国第一个“三八”带电作业班,她们的故事被拍摄成彩色纪录片在全国上映,并在1974年被带到联合国大会放映。
华安楼亲历了中国电力工业从跟跑、并跑再到领跑的飞跃,寄托着几代电力工作者的情感记忆,是一部鲜活的“电力史书”。近年来,南方电网广东广州供电局将华安楼改造成华南地区规模最大、功能最强的电力综合展示馆,已获评中央企业、省、市级别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黎刚 戚玥)
第一城 第一站
110千伏马家坪变电站
太行山麓,桃河之畔,一座青砖砌就的苏式小楼静静坐落于院中。这里就是国家工业遗产——110千伏马家坪电站。院门口大门之上,“胸怀祖国 放眼世界”8个大字,历经七十年风雨洗礼,笔锋依旧遒劲如初;广场中央,“第一城 第一站”6个赤红大字,在斑驳砖墙映衬下熠熠生辉。70年来,它以“第一城 第一站”的担当,点燃了山西电网的第一束光,也照亮了中国电力工业从奋力跟跑到昂首领跑的壮阔征程。
新中国成立之初,阳泉被列入全国“一五”时期15个重点煤矿建设矿区。为支撑这片沸腾热土上的工业脉搏,建设一条从太原直抵阳泉马家坪的110千伏输电“大动脉”成为破局的关键。1955年8月3日,马家坪变电站正式破土动工。同年12月27日,变电站正式投运,太阳110千伏输变电线路同步贯通。太原、晋中、阳泉三地“孤网运行”的历史宣告终结,山西中部电网的雏形由此诞生。
马家坪变电站的成长史,是一部中国电力装备的进化史。当年国内没有厂家能生产110千伏电能表,该站的设备都来自国外。但其创新脚步从未停歇,历经数代更迭,实现了设备的全面国产化替代。1998年的综合自动化改造,使其成为山西首批无人值守变电站。2024年,全国首例跨电压柔性直流互联技术落地,10千伏马青线与6千伏馨康Ⅰ回实现0~1000千瓦双向转供。
2019年,马家坪电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正式启动,致力于建设集电力历史、现代科技、文化传承于一体的马家坪综合园区。2024年,园区内的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正式开工建设,计划在2025年年底投运。通过“源网荷储”多元素资源的智慧共享与高效协同,园区微网将实现能源的灵活互动与运行模式的自由切换。充电站、办公场所、展览区域等板块,正稳步迈向“零碳”目标,为智能微电网建设树立了崭新标杆。
从1955年到2025年,这座太行山下的“光明原点”,始终以国家召唤为令:建站之初,为煤矿“造血输能”;建设时期,为工业充电赋能;发展年代,为民生保驾护航;新时代,为“双碳”目标“探路领航”。它不仅是山西电网的“母亲站”,更是镌刻在一代代中国电力人心中的精神坐标!(曹家瑞)
传承历史 照亮山城
220千伏凉亭变电站
歌乐山的晨雾还未散尽,翠木葱茏的山腰处已传来低沉的嗡鸣。铁塔矗立在晨光之中,银线在墨绿色的林海间若隐若现。顺着线缆望去,一道幽深的洞口藏在岩壁之下,220千伏凉亭变电站正从这片防空洞里,将汩汩电流送入重庆电网,照亮山城。
凉亭变电站的前身可追溯至1919年四川督军熊克武创办的电力炼钢厂。1964年,党中央做出“三线建设”决定,新中国工业布局向内陆迁移。为缓解电力紧张态势,按照“靠山、进洞、隐蔽”原则,原国家水利电力部决定利用抗战时期遗留的歌乐山防空洞的天然优势,将原兵工署第二十四工厂的自备电厂旧址改建为220千伏凉亭变电站。1972年5月15日,凉亭变电站成功投运。从此,重庆有了第一座220千伏变电站,实现了重庆电网与川西、川南电网的联网,供应了当时重庆地区约三分之一的电能,全面保障了“三线建设”用电需求,成为20世纪70年代“重庆供电的命脉”。
凉亭变电站的档案室里,保存着一份特殊的“设备家谱”:1974年安装重庆地区首台6万千乏双水内冷调相机;1999年2台调相机停运;2000年加装的2*3万千伏电容器投入运行;2004年更换1号、2号变压器,并增容至18万千伏安;2011年实现无人值守模式;2012年安装智能监控系统……每一次迭代都记录着中国电力技术的跨越。2024年,凉亭变电站被国网重庆市区供电公司纳入首批数字化试点,完成“两个替代”相关改造工程及单站型远程智能巡视系统建设。2025年,重庆供电全面深化新一代变电站集控监控系统建设,在凉亭变电站分批完成220千伏设备由AIS向GIS设备的转型改造和主变的增容扩建改造,为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美好生活提供更加强劲的电力支撑。
如今,凉亭变电站内,上百台双光谱、云台等各类摄像机替代了现场人工例行、特殊巡视和各类表计抄录工作,实现了对表计、开关状态、温度、漏油、异物、缺陷的智能识别和预警,提升了变电站的监控能力,能对发现的缺陷进行及时处理。通过智能巡检系统摄像头进行AIS设备一键顺控双确认改造,曾经的现场人工倒闸操作转变为集控站一键启动、逻辑识别的远程操作模式,工作效率进一步提升。
当夜幕降临,歌乐山的轮廓在夜色中静默,而凉亭变电站内,智能巡检机器人却在与20世纪的设备零件隔空对话。洞外,新栽的香樟树已亭亭如盖,像无数电力人接力守护的希望。这座嵌在山体里的变电站,不仅是输送电流的枢纽,更是承载民族精神的坐标——它见证过战火纷飞的艰难,书写过建设年代的豪情,现在正描绘着智能时代的蓝图。凉亭变电站将继续以“活态遗产”的姿态,让每一千瓦时电都带着历史的温度,让每一段记忆都成为照亮前路的光芒。(韩薇)
黄河明珠闪耀五秩华章
刘家峡水电站
在中华大地的西北腹地,黄河之水奔腾不息,孕育了华夏文明的厚重与辉煌。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一座巍峨的水电丰碑——刘家峡水电站,历经半个世纪的沧桑巨变,见证了新中国水电事业的崛起与腾飞,承载着几代中国人的梦想与荣光。
作为“共和国水电长子”,刘家峡水电站自1975年全面建成以来,已走过了五十个春秋。作为新中国首个自行勘测设计、制造设备、施工安装、调试管理的百万千瓦级大型水电站,创造了当时混凝土重力坝最高、单机容量最大、电压等级最高、输电距离最长等7个第一。这4个“自行”和7个“第一”足以让几代中国人引以为豪。
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刘家峡水电厂始终走在前列。从最初的设备改造到如今的智能化升级,刘家峡水电厂不断突破技术瓶颈,推动水电事业迈向新的高度。从1988年开始,刘家峡水电厂对5台发电机组进行系统改造。2002年,5台机组完成增容改造,出力由116万千瓦增加到135万千瓦,净增出力19万千瓦,相当于新建了1座中型水电站。2006年,1座全新的、现代化的330千伏GIS开关站在刘家峡水电厂1720平台拔地而起。2011年1月,220千伏系统改造顺利完成。2座开关站交相辉映,刘家峡水电厂从此破解了送出受阻的瓶颈,清洁能源通过高速通道输送到西北电网。
进入新时代,刘家峡水电厂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绿色发展融入企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五十年来,刘家峡水电厂在南北两山区和库区周边植树100多万棵,让曾经荒芜的山坡披上了绿装。全面落实河湖长制责任,强化运行管理,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定期巡河、“清四乱”专项行动、水质监测等措施多管齐下,为守护一库碧水作出了不懈努力。
五十载风雨兼程,半世纪春华秋实。刘家峡水电站用半个世纪的坚守与创新,书写了一部波澜壮阔的水电发展史,铸就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在新时代的征程上,这座黄河明珠必将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侯齐)
责任编辑:周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