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电力报》 时间:2025-03-20 14:11
中国电力报记者 王睿佳 见习记者 唐玥莹
如何使一块小小的电池片从原料变身成高技术含量的光伏组件?智能化又给光伏行业带来了什么?
近日,记者来到浙江省海宁市寻找答案。走进正泰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正泰新能”)海宁基地的组件生产车间,数十条生产线高速运转,一辆辆AGV小车灵活地穿梭于各道工序间,机械臂上下挥舞着,整个车间呈现着忙碌而有序的工作状态。
把创新用在生产线:
“透明工厂”的大智慧
穿戴好无尘车间专用鞋套和网帽,记者走进正泰新能组件生产车间。偌大车间内,很少见到操作工人的身影。
“这是我们最新投产的智能化生产线,从原材料到成品,几乎全部由机器自动完成。”据基地讲解员莫梦婷介绍,通过广泛应用高端数控、智能化产线、智能物流和智能检测等现代化产线装备,正泰新能智能化和柔性化制造水平在业内处于领先地位。
不仅聪明而且“透明”。在正泰新能海宁基地工厂中,组件和电池自动化柔性化生产线实时联网,产线数据一目了然,还可以根据不同生产需求实时调整制造方案。
莫梦婷告诉记者,所有正泰新能生产的光伏组件都有一个条形码,客户可以通过扫描条形码追溯产品的工艺参数、原材料、生产路径等全生命周期信息,确保产品质量的可控性和透明度。
据记者了解,早在2016年,正泰新能作为光伏领域“中国智造”的先行者与探索者,打造了全球首家“智能制造+互联网”透明工厂,实现从原物料投放到成品产出的全过程可监控、可追溯。同时,正泰新能也是行业首家实现组件瑕疵AI自动检测的企业,通过与阿里云合作,实现关键工序百分百全检,智能识别20余种产品缺陷,检验准确率高达99.7%。
在正泰新能海宁基地,依靠智能化的有力加持,智能化生产线人工节省率能够达到75%,光伏组件产量得到显著提升。
“智能化生产不仅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还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正泰新能董事长兼总裁陆川表示,“通过技术创新,能够推动光伏产业从制造向‘智造’转型,为能源转型贡献智慧。”
“造能”也“节能”:
国家级绿色工厂的“开源节流”
正泰新能海宁基地的光伏屋顶上,一块块光伏板正以高功率吸收着每寸光能。
作为“国家级绿色工厂”“浙江省未来工厂试点”,正泰新能海宁基地依据园区用能需求,精心构建53兆瓦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搭配BIPV停车棚、光伏飘带连廊及风力发电站,实现清洁电力的稳定供应。光照充足时,停车棚日发电量可达150~170千瓦时,能满足5辆新能源汽车同时充电。
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正泰新能搭建智能化运维系统,对光电、风电场设备进行实时监测和运维管理,大大提高能源利用率,不浪费每一缕阳光。
基地的能源结构布局充满巧思:垂直轴风机与建筑顶棚的光伏阵列完美契合,PEM电解槽则实现绿电转化,储能电站像巨型“充电宝”平抑着能源波动,共同构成“风光氢储充”智能微电网多能互补示范项目。该项目将“停车棚+光伏+储能+充电系统+风力发电系统+微网能量管理平台”有效结合,通过对多种清洁能源的系统性配置、园区能效的智能化管控,在供能侧与用能侧实现双向结合,通过“开源节流”的方式,促进了园区绿色低碳用能,对助力建设低碳绿色园区、打造能源供应和消费新模式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
在正泰新能海宁基地的智能化生产线,每一件产品都是依靠科技力量打造出的绿色“艺术品”。可以说,正泰新能在智能化生产制造上取得的突破,不仅是光伏产业发展的缩影,也是我国民营企业能源技术创新的典范。
以正泰为代表的光伏企业的成长壮大,离不开国家对新能源产业的大力扶持。近年来,针对光伏行业竞争激烈等问题,国家能源局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等多次开展调研、商讨,出台了一系列引导光伏行业良性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民营企业加大对太阳能发电、风电等新能源领域的投资力度。借助政策的东风,我国风电整机制造企业中民营企业约占60%,光伏设备制造企业绝大部分是民营企业。
截至2024年底,正泰新能全球出货总量超过130吉瓦。根据InfoLink发布的2024全球组件出货排名,正泰新能位于第六名。此外,还8次被光伏组件性能测试实验室Kiwa PVEL评为“全球最佳表现组件制造商”。
“民营企业是推动能源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陆川表示,“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推动光伏产业的智能化、数字化转型,为我国能源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沈馨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