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两会看能源经济新活力丨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新阶段

来源:中国电力报 2025-02-28

图片

  2025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一周年。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承载地,北京、天津、河北三地以新质生产力为引擎,在能源结构转型、创新要素聚合、产业协同发展等方面实现系统性突破,形成了以“绿”为底,以“新”为核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翻开三地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一组组亮丽的数据映入眼帘。这些数据不仅生动地展示了京津冀经济发展的韧性,更清晰地折射出三地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底蕴。

图片

  从地区生产总值来看,过去一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效斐然,区域经济总量达到11.5万亿元,成为引领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源。

  其中,北京市GDP达4.98万亿元,增速5.2%,信息服务业、金融业和工业成为增长“三驾马车”,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八成;天津市GDP为1.80万亿元,增速5.1%,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9%,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长4.0%,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2.1%;河北省GDP达4.75万亿元,增速5.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新能源汽车、锂离子电池、集成电路产量分别增长151.6%、153.3%和139.4%。

  这些数据侧面印证了能源经济的创新活力,三地特色产业朝着“含新向绿”方向大步迈进。

  在北京,北汽、小米、理想等重点整车项目陆续投产、在京生产新能源汽车约30万辆、增长近3倍,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2024年,北京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100万辆,绿色电力占比达到26%。

  在天津,国家超算互联网平台上线运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均突破1.2万家。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9%,航空航天、车联网、信创等产业保持两位数增长,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分别增至283家、38家。

  在河北,与京津共建6条产业链,启动建设京津冀“机器人+”产业园,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产量均成倍增长,安全应急装备等4个共建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河北省抽水蓄能规划建设总规模、风电光伏装机总量分别位居全国第一位、第二位。

  展望2025年,京津冀三地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谋篇布局,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

  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重点培育人形机器人、商业航天、生物制造、新材料等20个未来产业。推进先进能源、替代蛋白等战略性基础性绿色产业发展,加快国际氢能示范区、能源谷建设。完善新能源调入、消纳和调控措施,外调绿电规模力争达到400亿千瓦时。加快建筑低碳发展,完成3800万平方米建筑智能化供热改造。

  天津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工业互联网、超算互联网、智能算力等新型平台经济发展。建设京津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武清园,推动天河、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算力资源拓展应用,推进“六链五群”上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供需配套。

  河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壮大集成电路、网络安全、生物医药、电力装备、安全应急装备等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打造空天信息和卫星互联网、先进算力、低空经济等新的增长点。抓好抽水蓄能项目,协同布局新型储能项目,推动氢能全产业链发展,新增风电光伏并网装机1300万千瓦以上。加强产品碳足迹管理,深化排污权交易改革,抓好碳达峰试点城市和零碳园区建设,推进废旧物资循环利用,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已进入全方位、高质量深入推进的新阶段。三地正以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落地为抓手,强化“一核”辐射引领、“两翼”发力齐飞和重点产业链群建设,三地优势互补、相互赋能,协同发展。

  从张北的风点亮京畿灯火,到氢能产业链贯通三地;从特高压电网纵横华北,到绿电交易领跑全国,京津冀三地以能源变革为笔,以新质生产力为墨,精心绘制出一幅高质量发展的壮丽画卷。

  面向未来,京津冀三地将继续秉持“一盘棋”思维,凝聚“一股绳”合力,坚持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全力攻坚关键技术,以能源经济向“新”力,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迈上新台阶。(记者 李东海

图片

  责任编辑:沈馨蕊

Copyright :copyright: 2001-2023 中国能源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本网站所刊登的《中国电力报》、《中国能源观察》上的新闻,版权归中国能源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批准中国能源新闻网登载新闻业务的函:国新办发函[2000]232号。京ICP备15017366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京ICP证09026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56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2238117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21 互联网举报中心

广告直拨:赵飞 13511058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