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能源中国IOS版

  • 能源中国安卓版

  • 陇上孟河

X
您的位置 > 首页 -> 能源热点

地方两会透视能源经济新活力丨长三角:协同创新下的绿色新范式

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5-02-21 10:17

长三角:协同创新下的能源经济新范式

中国能源新闻网记者 莫非

  岁末年初的地方两会,向来是观察国能源经济发展的重要窗口。

  梳理2025年长三角三省一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不难看出,能源议题的叙事逻辑已悄然变化——从单纯追求电力装机规模扩张转向系统效率革命,从行政区划内的单点突破迈向跨域协同的生态重构。在这场静水深流的变革中,长三角正演绎着能源经济新质生产力跃迁的复杂方程式。

  从上海的深远海风电规模化布局,到浙江的核电与绿电协同发展,再到江苏的绿电市场化机制创新,长三角在能源转型中呈现出科技创新、数字赋能、制度协同的立体化探索。这场以绿色为名的能源变革,不仅是产业技术的升级,更是区域协同的重塑,为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注入强劲动能。

  可再生能源装机量历史性超越煤电新能源汽车产量占据全国半壁江山绿电交易量翻倍增长零碳产业园区遍地开花……长三角三省一市以绿色为底色,以协同为纽带,构建起能源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生态。

  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核心在于打破行政壁垒,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如今,科技创新正作为核心动力,推动能源技术从研发到应用的快速转化,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引擎。

  上海依托张江科学城和临港新片区,在氢能、核能等前沿领域展开深度研发,虚拟电厂项目通过数字化技术整合分布式能源,有效提升了电网调峰能力。浙江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实施重大科技项目,重点突破储能、智能电网等关键技术,并通过柔性引才机制吸引全球顶尖科研团队,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安徽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依托,聚焦光伏电池效率提升与新型储能材料研发,为核聚变等前沿技术提供基础研究支撑。江苏通过智改数转行动,推动能源装备智能化升级,显著降低了风机故障率,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

  长三角一体化不仅是物理空间的链接,更是制度规则的贯通。市场化改革是三省一市能源体系现代化的关键,四地正通过碳交易、绿电直供等机制,激发市场活力。

  上海率先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创新碳金融产品,探索跨区域绿电交易机制,为长三角电力互济提供了示范。浙江通过科技金融联合体,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储能、氢能等新兴领域,并开展电力装机容量市场试点,赋予企业绿电配额调配的灵活性。安徽牵头编制长三角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方案,协同打造长三角绿色储能基地,与江苏等三省一市签订互济合作协议,实现了长三角区域电力合作全覆盖江苏深化电力现货市场改革,试点隔墙售电模式,有效降低了企业用能成本,激发了市场活力。

  从单点突破到系统集成,长三角运用分工协同的智慧成为全国能源转型的试验田

  看电力互济。202471日至831日迎峰度夏期间,浙江与安徽开启电力置换互济首日两省用电高峰时段,分别受入对方省份100万千瓦电力,总置换电量达300万千瓦时。

  看产业链协同。安徽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供应江浙沪整车企业,形成技术研发-装备制造-场景应用闭环;上海氢能技术与江苏制造能力结合,共同打造氢燃料电池产业链。

  看生态补偿机制。浙江与安徽在新安江流域推行水质对赌模式,将生态保护与绿电开发收益挂钩,实现环境与经济双赢。

  看绿色低碳减排。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通过制度创新,实现了跨省碳排放权联合交易,为全国区域协同减排提供先进经验。

  站在2025年的门槛回望,长三角的能源变革已超越了单纯的技术替代或产业升级,逐步演变为一场涉及生产方式、治理模式、区域关系的系统性重构。

  四地政府工作报告中频繁出现的新质生产力等词汇,勾勒出了一个更具韧性和活力的能源图景。这种变革的终极意义或许在于,当长三角通过制度创新将双碳动力转化为经济动能时,可为我国乃至全球的绿色转型提供一个可观测、可复制的样本。

  我们看到,黄浦江畔的风机与皖南山区的光伏板共同输送的,不仅是清洁电力,更是一个区域在发展与保护、竞争与协同中探索出的新范式

  责任编辑:沈馨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