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3-11-14 11:26
——蒙东地区煤炭基地见闻
记者 白宇 见习记者 李东海 通讯员 栾洁 霍铁梅 马勇
内蒙古自治区,地处我国北部边疆,狭长的地理版图让内蒙古既孕育出大兴安岭的茫茫林海,也拥有着浩瀚无垠的腾格里沙漠。同时,在内蒙古广阔的地貌下,还蕴藏着重要的能源资源——煤炭。
数据显示,2022年,内蒙古规模以上煤炭企业生产原煤达11.74亿吨,在全国煤炭产量占比超四分之一,其中,拥有多个大型煤矿的蒙东煤炭基地更是我国能源保供的重要“压舱石”,承担着为我国东北地区输送发电供热用煤的重要使命。
近年来,蒙东煤炭基地积极聚焦智能化改造和绿色转型发展,在“双碳”背景下,统筹保供与转型,交出了一份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答卷。
迎峰度冬前夕,记者走进蒙东地区,切身感受蒙东煤炭基地为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作出的积极贡献,也感受着智能和绿色为黑色煤炭带来的全新活力。
驭“智”腾飞 实现“减人提效增安”
戴好安全帽、夹好矿用头灯、围紧白毛巾,记者来到华能扎赉诺尔煤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扎煤公司”)旗下的灵露煤矿,同煤矿工人一同下井。
灵露煤矿是扎煤公司的首个智能化矿井,也是推动煤矿智能化建设的主力军。
在井口经过必要的安全检查后,记者坐上了通往地下采煤一线的牵引车。从地面降至采煤一线的时长约50分钟,中间需要换乘两次牵引车,仿若地铁通勤。不同的是,地铁大多在同一地下深度行进,这里则是一路向地心“探险”。
在下行至与地面垂直距离800米处时,记者来到了此行的目的地——灵露煤矿112205智能化综采工作面。只见这里的智能化设备相当密集:在远程即可操控的采煤机、密集整齐排列的液压支架、带式输送机上往复作业的机器人……这些智能化设备,让记者在方向感几近丢失的地下拥有十足的安全感。
“实现智能化综采工作面之前,工作人员必须走到设备前才能操作。而今,我们可以在集控室对所有设备进行远程操作。”扎煤公司灵露矿综采队维修电钳工葛金强说。
灵露煤矿的黑科技远不止于此。该矿通过智能化改造,完成了对煤流运输各生产环节自动化控制,将部分值守人员直接转为巡检人员,真正实现了“减人提效增安”的目标。
“我们在调度指挥中心设有集中控制中心,可以实现对井下主煤流运输及各生产环节的自动化控制及远程控制。目前,井下的供电系统、排水系统等场所均已实现无人值守。”扎煤公司灵露煤矿智能管理科科员李尚育介绍。
扎煤公司在智能化领域的成绩是近年来内蒙古积极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的缩影。截至2022年12月底,内蒙古已建成智能化煤矿126处。根据《内蒙古自治区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所提工作目标,到今年12月底前,所有正常生产煤矿将全部实现智能化,届时煤矿本质安全水平将显著提升。
向绿而行 形成多元化绿色矿山建设模式
能源绿色低碳发展的进程中,黑色煤炭如何被赋予绿色内涵?记者在华能伊敏煤电公司伊敏露天矿找到了答案。
伊敏露天矿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伊敏河镇境内,于1982年正式开发拉沟建设,目前年产量已达3500万吨,列居全国第二大露天煤矿行列,是蒙东地区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
虽是露天煤矿,但绿色筑底,矿、草、天浑然一体的景致尽收眼底。
站在伊敏能源基地观景台远眺,一望无际的草原和经过生态修复后的矿山无缝衔接,将绿色一挥而就;生态修复的核心区重现了矿区原始湖泊——伊和诺尔湖,为这片绿色的世界更添清新的气息;以蓝色、白色为主色调的现代化厂区,与天际线上的蓝天白云完美呼应……
很难想象,眼前这番富有内蒙古特质的美丽景致此前曾是煤矿开采区。
在粗放式开发时代,多、散、乱的煤矿开采在很长时间内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破坏。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绿色成为黑色煤炭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时刻秉承着‘开矿不见矿、矿在美中藏’的文化理念,2021年先后投资2亿元开始建设伊敏矿区生态修复示范区,形成了‘三水、两馆、两望’绿色矿山新格局。”华能伊敏煤电公司伊敏露天矿副矿长、党委副书记李伟告诉记者。
绿色矿山建设并不是想象中简单地种草植树,在土壤、水、植被、生态系统修复等多个维度都有考究。
“比如在植被选择方面,根据伊敏地区气候特点,我们筛选出乔灌草结合、禾本科、菊科、豆科相结合的植被种植模式。”伊敏露天矿生产技术科环保专工李文超介绍,“我们将矿区周边的低洼地规划成湿地景观区、生态修复核心区,将矿区排土场规划成植被恢复提升区,将矿区外围的配套设施、场所规划成毗邻区,达到了系统、整体的规划。”
如今,伊敏露天矿已形成稳定的植被恢复区1189公顷,复垦率、绿化率100%,逐渐由传统的排土场单一复垦绿化模式转变为“山、水、林、田、湖、草”多元化绿色矿山建设模式,成为业内绿色矿山的领跑者。
正如华能伊敏煤电公司在绿色矿山建设方面作出的诸多尝试,近年来,内蒙古全力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引领带动煤矿走向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为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作出贡献。
安全保供发挥“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
因纬度问题,蒙东地区已陆续进入供暖季,这也让蒙东煤炭基地率先进入了迎峰度冬关键时期。
10月下旬,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最低气温已跌至零下14摄氏度,记者在国家能源集团雁宝能源宝日希勒露天煤矿看到,大型露天开采设备正与220吨矿卡进行对位装车作业,每天有近10万吨煤炭从这里产出,最终运往呼伦贝尔、黑龙江、吉林等地。
“进入四季度,正值煤炭保供关键时期,要完成规定的煤炭运输任务,我们需建立监、管、防、控为一体的综合生产管理体系,加强组织协调,压实保供责任,全力做好运营组织和能源保供调度。”宝日希勒露天煤矿副矿长刘欣说。
据了解,为全力做好四季度煤炭保供生产组织工作,该公司提前做好冬季极端天气的防范及应对工作。同时,加大与东北销售公司、哈尔滨铁路局的高效衔接,深挖运输潜能,合理安排机车运力,压缩煤炭装车和矿停时间,确保煤炭稳产增产,切实发挥东北及蒙东区域能源“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
“蒙东地区煤炭供需区域性、季节性特征明显,煤炭销售半径基本在蒙东当地和东北三省范围内,以发电供热用煤为主。2022年蒙东地区煤炭产量为3.22亿吨,年供应东北三省超过1.3亿吨。今年以来,按照国家保供政策要求,蒙东地区全力保障当地及东北三省上网煤电机组和供热用煤需求,守好民生用能底线。”内蒙古能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称。
此外,随着国内煤炭市场供需逐步宽松,煤价逐步向合理区间靠拢,蒙东地区煤炭供需形势较年初有所缓解,不过也不排除在冬季用煤高峰期出现时段性供应偏紧局面。
当前,蒙东煤炭基地正在积极推动煤矿尽快建成、尽早投产,同时盘活煤矿边角空白资源、适时建设接续产能煤矿,为保障煤炭的充足供应奠定了基础。
“我们正在加快推进锡林郭勒盟在建煤矿加快建设,建成投产后可增加产能6220万吨/年,可以有效提升蒙东煤炭供应能力。同时,根据煤炭供需情况,我们也将重点在资源赋存好、安全条件有保障的矿区新建绿色智能的现代化大型煤矿,确保产能稳定接续。目前,我们正在积极推动通辽市霍林河一号等煤矿建设开发,加快推进矿区总体规划的修编,为顺利开发创造条件。”上述负责人表示。
责任编辑:许艳
校对:江蓬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