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能源中国IOS版

  • 能源中国安卓版

  • 陇上孟河

X
您的位置 > 首页 -> 国际

世界能源转型需兼顾速度与韧性

来源:bp集团 时间:2025-10-17 14:44

  近日,bp集团发布2025年版的《世界能源展望》,以“当前轨迹”与“低于2摄氏度”两种情景为核心分析框架,结合地缘政治、技术变革等变量,系统研判了2050年前全球能源转型的趋势与风险。

  能源需求格局转变

  新兴经济体主导增长

  报告指出,全球能源需求正经历结构性转变,区域分化与新增长点成为核心特征。

  新兴经济体成增长主力。在“当前轨迹”情景下,不包括中国的新兴经济体2050年一次能源需求将增长近50%——其中亚洲新兴经济体增长约70%,非洲新兴经济体增长60%,南美洲新兴经济体增长30%。经济发展与人口扩张是推动能源需求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例如非洲的城市化进程和东南亚的制造业崛起直接推高能源消费。

  与新兴经济体形成鲜明对比,中国能源消费模式加速转型。“当前轨迹”情景下,2050年中国一次能源需求将下降10%以上;若要实现“低于2摄氏度”温控目标,下降幅度将超1/3,反映出中国“控煤减碳+能效提升”政策的长期影响。

  AI催生新型能源需求。数字技术成为能源需求的重要变量。数据显示,全球电力增长中约10%来自数据中心用电,而美国这一比例高达40%,与过去10年美国电力需求近乎停滞的情况相比尤为突出。生成式AI的普及不仅直接推高电力消耗,其对全球经济生产力的提升还可能间接带动能源需求增长,但AI同时也可通过优化电网运营、提升化石能源设施效率对冲部分消耗。

  能源结构重塑

  新能源、传统能源分化显著

  两种情景的对比,揭示能源结构转型的速度差异与细分领域变化趋势。2023年至2050年,全球GDP规模预计将翻番,而碳排放量却要大幅下降,这意味着全球能源体系将面临根本性重塑。

  可再生能源规模增长最快。在“当前轨迹”情景下,205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供应量将增长2.5倍以上;在“低于2摄氏度”情景下增长超3.5倍,其中风电与光伏项目贡献主导增量,占全球新增电力需求的80%以上。由于可再生能源成本的不断下降,预计在“当前轨迹”情景下,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有望占全球一次能源供应的1/4,与石油、天然气占比基本持平。

  化石能源呈现集体衰退但分化明显。石油需求峰值临近,全球石油需求预计在2030年达到峰值,随后缓慢下降。值得注意的是,石油需求正从燃料向原料转型,成为石油需求中最具韧性的部分。在“当前轨迹”情景下,预计石化原料占石油需求的比例将从当前的约15%升至2050年的近30%;而在“低于2摄氏度”情景下,这一比例将升至约50%。

  天然气前景高度依赖转型速度。“当前轨迹”情景下,2035年天然气需求较2023年增长20%;“低于2摄氏度”情景下,天然气将呈现“先升后降”态势,随着全球电气化与去碳化进程加速,2050年占比将降至15%,虽略高于石油,却远远低于可再生能源的份额。

  煤炭表现为持续萎缩但区域对冲。中国发电领域的控煤政策推动全球煤炭需求下滑,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需求增长仅能部分抵消降幅。

  电力系统升级与低碳技术发展

  凸显能源转型核心领域重要性

  报告将电力系统升级与低碳技术发展视为能源转型的“核心战场”,同时指出重要瓶颈。

  电力需求翻番,电网压力加剧。两种情景下全球电力需求均将翻番,中国贡献近半数增量,风电与光伏满足超80%的新增需求。但电网基建滞后成为制约——美国风电、光伏项目并网周期已延长至近5年,输配电设施升级速度难以匹配新能源扩张节奏。

  前沿低碳技术依赖政策托底,低碳氢能、CCUS等技术仍处商业化早期,仅在“低于2摄氏度”情景下能实现规模化应用,且高度依赖政府补贴与跨国合作。

  电动汽车市场分化,全球电动汽车销量快速增长,中国占全球市场份额超50%,欧美市场则高度依赖碳排放法规驱动,新兴经济体的电动汽车渗透速度仍受限于充电基建与购买力。

  转型面临挑战

  三重风险可能引发“无序转型”

  报告特别提出,全球能源转型面临地缘政治、能效疲软、转型延迟三重风险,若未来10年不果断行动,可能陷入“无序转型”困境。

  地缘政治碎片化风险。地缘紧张可能推动各国转向能源自给自足,导致全球供应链多元化需求激增,甚至压缩可再生能源份额。例如,部分国家为保障能源安全可能重启化石能源项目,偏离低碳转型路径。

  能源效率改善疲软。2019—2024年全球能源效率年均改善速度降至1.5%,低于此前10年间1.9%的水平。报告测算,若此趋势持续至2030年,2035年全球能源需求将比“当前轨迹”情景高出5%,额外需求主要由化石燃料来满足,石油需求或增至每日约1.06亿桶。

  延迟转型的高成本代价。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数据,实现2摄氏度温控目标的剩余碳预算约9000亿吨二氧化碳,按“当前轨迹”情景将在本世纪40年代初耗尽。若2030年后才加速减排,需采取高成本的“无序调整”措施,例如强制淘汰化石能源设施、紧急扩容低碳技术等,可能引发能源供应短缺与经济震荡。

  报告强调,全球能源转型已进入关键阶段,需在“安全、可负担、可持续”三大目标间寻求平衡。一方面要抓住可再生能源成本下降、技术创新的机遇,加速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布局;另一方面需警惕地缘冲突与能效下滑的干扰,通过多边合作稳定供应链,并通过政策激励推动低碳技术商业化。尤其对新兴经济体,需避免“转型鸿沟”——既要满足经济发展的能源需求,又要避免锁定高碳基础设施。(张学青

  责任编辑:江蓬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