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陇上孟河

  • 中电智媒IOS版

  • 中电智媒安卓版

X
您的位置 > 首页 -> 国际

中非清洁能源合作风头正劲

来源:​《中国电力报》 时间:2022-11-23 15:18

中国能源新闻网记者 邱燕超

  今年9月,在非洲适应加速方案框架下,非洲开发银行承诺追加125亿美元资金用于可再生能源应用。

  依托于巨大的资源开发潜力,非洲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风头正劲。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非洲太阳能和风能发电装机容量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

  而与发展决心相对应的,是非洲可再生能源起步较晚、化石燃料发电依然是主力电源的事实。对于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的非洲来说,能源转型仍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帮助非洲实现能源跨越式发展,如何与非洲进行产业合作助力实现能源发展目标,是当前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

项目“助多利少”仍需探索合作机制

  极好的可再生能源资源优势,使得非洲有机会大规模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其对于减缓全球气候变暖,支撑非洲大陆经济发展,帮助数百万人摆脱贫困具有重要意义。

  “坦桑尼亚拥有非常丰富的太阳能资源,项目开发潜力约为1000万千瓦。”国际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院(IEDS)院长Richard Muyungi博士在近日召开的“中非可再生能源合作研讨会”上表示,部分非洲国家可再生能源项目已取得重大进展。埃及、埃塞俄比亚、肯尼亚等一些非洲国家已经制定了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战略和目标,也为中企在非洲投资可再生能源项目以及与相关国家开展绿色能源合作提供了机会。

  当前,全球能源合作处于优势互补和深化发展的黄金机遇期。作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市场和设备制造国,中国有巨大的市场需求,有成熟的能源技术、装备、制造和工程体系,为中非开展可再生能源合作提供了必要条件。

  然而,由于非洲国家面临着气候变化、能源获取和资源保护的冲突,以及非洲大陆政治环境的稳定性和经济层面的规定等因素,中非可再生能源合作尚存障碍与局限性。当前,中非产业合作仍以援助与贸易为主。

  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中非环境合作中心副处长丁士能提出,目前中国企业在非洲开展可再生能源合作项目时,存在未建立完善的电价收费机制和项目运营模式不明朗的问题。从项目可持续性角度考虑,参与合作的大部分国内企业更愿意深耕大项目建设,而忽略了“小而美”项目的建立。

  “从南南合作中心项目伙伴国的情况来看,非洲一些可再生能源合作项目因规模较小,很难吸引国内企业参与。”科技部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技术转移南南合作中心项目协调员刘馨也有同感。她告诉记者,对中国企业而言,与非洲开展贸易合作目前还基本停留在“助多利少”的阶段。其中最大的难点,在于如何让双方企业获得更多资本、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支持从而实现共赢。

  事实上,中非贸易基础非常坚实,中国连续14年成为非洲最大贸易伙伴。站在国际能源合作的角度上,相比援助与贸易,目前非洲当地国家更希望通过可再生能源项目合作,让外商在本地投资引进先进技术,促进就业,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深化产业协作实现破圈合作

  尽管绿色低碳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共识,但非洲能源转型并非一蹴而就,全产业链铺开需要一个过程。建立完善合理的合作机制对于促进中非可再生能源发展尤为重要。

  “中非在今后的产业合作中,要解决信息壁垒和信息空白的问题,各行业、企业间应加强协作,实现破圈合作。”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发展合作研究所所长王泺认为,我国最大的比较优势就是产业合作,因为拥有庞大的市场份额、强大的制造实力,这都是推进跨国和跨区域合作的基础。

  “当前国际形势严峻复杂,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需要转变思路,寻求发展共赢是共同的目标。”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可再生能源专委会执行秘书长李丹介绍说,深化产业合作需要关心的核心问题主要有政策、项目、机制。非洲产业基础比较薄弱,仍需关注市场、资金、人才,搭建相应平台与渠道解决产业合作上的问题,做好当地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

  记者获悉,近年来,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在中非可再生能源合作项目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通过建立中非伙伴关系,开展联合研究,形成政策建议和产业引导,打造有利于非洲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基础,减少企业磨合成本,强化产业合作基础。同时,依托项目吸引资金和技术,并进行产业链培育。

  在此基础上,由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可再生能源专委会、气候工作基金会、非洲气候基金会、世界资源研究所共同提出的中非可再生能源发展倡议计划即将发布。该计划旨在通过建立机制平台,调动政府部门、多边机构的参与能力,把各方纳入到与非洲能源合作相关的机制中来,明确需求、探讨模式、推广技术。

  推动非洲可再生能源实现跨越式发展是中非两国的共同愿景。李丹指出,中非合作平台的建立,将更好地帮助非洲与更多的国际平台进行资源对接,帮助中国企业找到更多的合作伙伴,通过合作交流,规避国际合作中原有的思维模式,助力各方扎实推进产业合作与项目对接落地,将为实现中非可再生能源合作添砖加瓦。

  责任编辑:沈馨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