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电力报 时间:2025-09-17 08:56
——新疆电网实现从孤网到绿电枢纽的历史性跨越
余艳春 李匀
在祖国西北的辽阔疆域,七十载风雨兼程,新疆电网织就一张光明网,点亮了约2600万各族儿女的幸福生活。
皑皑雪峰下,一基基铁塔拔地而起、跨越山河;无垠荒漠中,一条条银线凌空飞架、纵横千里;广袤草原上,一座座变电站星罗棋布、输送光明。这张电网,不仅是电流的通道,更是新疆各族人民迈向美好生活的康庄大道,是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动脉。
从“戈壁孤岛”到“能源动脉”
7月13日,和田—民丰—且末—若羌750千伏输变电工程全线贯通,标志着我国最大的750千伏超高压环网工程——新疆环塔里木盆地750千伏输变电工程历经15年建设正式合龙。该工程由9项750千伏输变电工程分阶段施工完成,预计将于今年11月投入运行。
站在这条环抱塔里木盆地的坚强电网之上,回望七十载风雨兼程的电力发展之路,一幅波澜壮阔的巨变画卷在时光长河中徐徐展开。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彼时的新疆,全疆仅有7座小型电厂,总装机容量不足5万千瓦,年发电量仅97万千瓦时,电力供应局限于少数城市,全疆大部分地区仍在使用煤油灯照明。20世纪50年代初,当苇湖梁电厂的汽轮机发出第一声轰鸣,标志着新疆历史上第一台汽轮发电机组建成投运,代表了当时新疆电力工业的最高水平。
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成为天山南北大规模电力建设的重要起点。此后数十年间,建设步伐持续加快:从1980年到1990年,新疆电力工业总投资达20.85亿元,新增发电装机规模89.86万千瓦,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改革开放的春风,更让新疆的戈壁滩焕发了电力发展的生机。1986年,乌鲁木齐110千伏环网成功升级为220千伏,实现了新疆电网电压等级的历史性突破;到“十五”末,全疆总装机容量已达654万千瓦,初步形成以220千伏为骨干的电力网架,电网覆盖范围不断扩大。
进入新时代,新疆电网建设更是按下“加速键”。“十三五”末,全国覆盖范围最大的750千伏省级主网架在新疆建成,形成“内供四环网、外送四通道”的格局。这条东西跨度2000千米、南北贯穿3300千米的750千伏电网,覆盖全疆各地州,成为全国覆盖面积最大的省级电网,为能源高效配置提供了坚强支撑。
与此同时,新疆电网从孤网迈向全国“能源动脉”的征程也在同步加速。2010年,750千伏新疆与西北主网联网第一通道投运,结束新疆电网孤网运行的历史。在此基础上,疆电外送能力持续跃升。2014年,±800千伏哈密南—郑州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投运,疆电外送能力提升至800万千瓦。2019年,±1100千伏昌吉—古泉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投产,输电距离3324千米、输送容量1200万千瓦,成为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输送距离最远的特高压输电工程。
2025年6月10日,新疆第三条直流外送通道哈密—重庆±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投运,至此新疆形成“外送五通道”格局,新疆的电能将直达西南地区,电力保供辐射圈越来越广,新疆作为国家能源战略基地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预计“十四五”末,新疆电网将形成“内供七环网、外送五通道”的主网架格局,向着更安全、更智能、更高效的目标持续转型升级,为新疆乃至全国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电力保障。
从“技术跟跑”到“创新领跑”
从1909年新疆点亮第一盏灯,到750千伏电网建设起步,到技术走出国门,再到不断创新突破,跨越世纪的能源之光见证的不只是天山南北的沧桑巨变,更是一群技术攀登者用七十年的时间,让新疆电网技术实现从“跟随者”到“领跑者”的历史性跨越。
这一跨越的关键一步,始于2009年。当时,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启动首条750千伏乌鲁木齐—吐鲁番—哈密输电线路建设,该线路的建成投运为新疆与西北电网的联网奠定了基础。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疆电力”)专家范旭华深知技术自主的重要性,带领团队四处取经,为750千伏电网建设筑牢根基。2010年,范旭华团队一周完成新疆电网接入西北电网联调。此后十多年,750千伏电网贯通天山南北,该试验团队也逐渐成长为国内该领域的顶尖力量。
技术的成熟,让“走出去”成为可能。2019年,新疆电力专家何丹东团队带着新疆的特高压技术踏上塔吉克斯坦,圆满完成500千伏输变电工程的设备试验调试,不仅为新疆特高压技术积累了宝贵的国际经验,更为后续的国际合作搭建了桥梁。
“十四五”时期,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成为国家能源革命的核心战略。凭借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新疆在能源领域迎来爆发式增长。其中,储能技术的创新应用成为新疆在新能源领域保持领跑姿态的关键助力。
2022年,新疆出台《服务推进自治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操作指引(1.0版)》,鼓励建设4小时以上长时储能项目,允许配建储能规模4倍的风电光伏发电项目,推动“新能源+储能”协同发展,新疆电力与各发电企业把握时机,积极推进储能项目落地。
政策的东风与企业的行动力相互激荡,催生出一系列标志性成果。2023年,新疆首座电网侧独立储能电站——沃能十三间房储能一电站(100兆瓦/400兆瓦时)投运,实现“两充两放”,转换效率近90%。2024年,全球首个百兆瓦时级组串式构网型储能电站——哈密华润咸水泉风电储能电站完成性能测试,解决多机并联稳定性难题。2025年,全国单体容量最大的电化学储能电站——华电乌鲁木齐100万千瓦/400万千瓦时独立储能项目并网,年均可提升光伏消纳率3.46%。
在技术突破的同时,储能标准体系建设也同步跟进。新疆电力联合科研机构、高校及企业等,编制相关标准,填补了构网型储能系统并网运行技术相关标准体系以及测试相关标准体系的空白,推动了构网型储能系统建设及应用的通用化、标准化。
如今,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已纳入新疆“十大产业集群”,成为推动自治区发展的重要引擎。截至今年6月底,新疆新型储能总装机规模突破1200万千瓦,位居全国前列、西北第一。新型储能的大规模应用,让2024年新疆电网新能源利用率提升了3.6%。
从“戈壁荒漠”到“绿电宝地”
立足新时代“三基地一通道”建设,新疆不仅成为新能源开发利用的先行区,更以“风光无限”的澎湃势能,为全国新型电力系统构建与能源安全保障持续注入绿色动能。
回溯发展历程,新疆新能源的起步经历了艰苦的探索。1986年,达坂城才建起第一个风力发电实验站,1989年扩建后,单机与总装机容量均居全国首位,为新能源探索点燃“星星之火”。然而,这簇火苗的燎原之路并非坦途。截至2010年底,新疆电网总装机规模已达1407万千瓦,风电装机规模仅为100万千瓦,占比不足十分之一,光伏发电更是一片空白。
随着国家新能源战略的深入推进,新疆逐步破解了新能源发电波动性、消纳难、外送受限等核心问题。一方面持续攻关储能技术以平抑波动,另一方面加速构建坚强智能电网,既强化本地消纳能力,更着力打通外送通道。
随着发展瓶颈的破除,新疆的电力“血脉”建设提速。如今,新疆已建成“内供五环网、外送五通道”主网架格局。截至今年4月,疆电外送范围已覆盖22个省区市,外送电量超9000亿千瓦时,相当于可供全国14亿人口持续用电279天。
与此同时,疆电的“含绿量”持续攀升。今年6月,新疆电网总装机达2.19亿千瓦,其中新能源装机达1.28亿千瓦,占比58.45%,成为网内第一大电源。这一数据,彰显了新疆在能源结构转型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
在南疆环塔里木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我国最大的750千伏环网工程——和田—民丰—且末—若羌750千伏输变电工程合龙。作为国家“十四五”电力发展规划的重点工程,投运后将有效满足南疆地区新增用电负荷需求,大幅提升光伏等新能源汇集送出能力,加速新疆能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在哈密、准东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2604.78亿千瓦时新能源电量通过疆电外送工程输往全国各地。新投运的“疆电入渝”工程,新能源装机占比超70%,每日近1亿千瓦时的清洁电能跨越千山万水,点亮山城夜晚。从大规模外送电到大规模外送绿电,新疆正从“能源大区”迈向“清洁能源大区”。
绿电外送的规模不断扩大,交易模式也在持续创新。2025年,新疆与北京携手通过“新疆绿电午间发、北京负荷晚间用”的市场化交易新模式,实现新疆午后阳光“点亮”北京夜景。自4月以来,新疆送北京错峰绿电交易组织7批次,实现绿电交易超5600万千瓦时,为全国新能源消纳与电力市场建设提供了鲜活的“新疆方案”。1~6月,新疆绿电交易电量达61.5亿千瓦时,较去年全年规模增长13.57%,突破历年纪录,不仅有力促进了新疆新能源消纳,更为全国绿色能源发展贡献了新疆力量。
七十载风雨兼程,新疆电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实现了从“戈壁孤岛”到“能源动脉”的华丽转身。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疆电力将继续秉承“人民电业为人民”的企业宗旨,为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江蓬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