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能源中国IOS版

  • 能源中国安卓版

  • 陇上孟河

X
您的位置 > 首页 -> 电力

砥砺奋进七十载 天山南北谱华章丨电暖七十载

来源:中国电力报 时间:2025-09-17 08:56

——国网新疆乌鲁木齐供电服务迭代映民生

李毅

  从戈壁滩上的油灯摇曳,到千家万户的灯火璀璨;从手写单据的辗转传递,到指尖轻点的发票秒达;从人工抄表的艰辛起步,到自动化、智能化采集的高效便捷。每一次的变迁与蝶变,不仅记录着各族群众用电生活的变迁,更成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70年民生服务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生动注脚。

  从“挎包走天下”到“指尖通全疆”

  20世纪70年代,乌鲁木齐电网处于规模拓展和电压等级提升的重要阶段,电力用户逐步增加,受电表造价及数量的限制,那时的电力收费完全是“人工模式”。抄表员背着帆布挎包,装着账本、收据与零钱,穿梭在城市的街道、乡村的土路中,对每户用电量进行抄录、收取。1998年“一户一表”推广后,各家电表只计量本户的电量,抄表员挨家挨户上门抄表并开具电费通知单,用户到营业厅进行缴费的“坐收”模式,让计量更公平,但排队缴费成为常态。

  2000~2015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电力收费逐步迈入“网点化+便捷化”阶段。国网新疆乌鲁木齐供电公司陆续布局社会电费代购点、第三方合作营业网点和自助缴费终端,缴纳电费渠道逐渐多元与便捷,让居民缴费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2015年后,随着数字化浪潮的推进和智能电表普及,电力收费全面进入“智能化+全渠道”时代。如今,“网上国网”APP、微信、支付宝等线上渠道全覆盖,用户足不出户,指尖轻点即可完成缴费,还能实时查看电量信息、能效账单、线上办理用电业务,电力服务更多元,客户用电更便捷。

  从“估电包灯”到“智能预警”

  1955年后,随着乌拉泊水电站、苇湖梁电厂投运,新疆开始引入机械式电能表。但机械式电能表仅在重要电力交易中使用。到20世纪80年代,机械式电能表逐步进入新疆工商业和城市居民家庭。这类机械表通过电磁感应驱动铝盘旋转计量,虽解决了“包灯制”的粗放问题,但仍有准确度低、功能单一、成本高等局限问题。20世纪90年代后,全电子式电能表替代了传统的机械电能表,因精度高、功能全,得到广泛应用。集成电路规模化生产使电能表价格降低,该公司积极推动“一户一表”改造,从此电能表进入了千家万户。

  乘着数字化技术普及的东风,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不断加快电力计量业务的智能化改造步伐。从2010年起,累计投资近60亿元为新疆电网用户更换智能电表,让用电计量更加精准、高效。智能电能表是一种新型全电子式电能表,具有电能计量、信息存储及处理、实时监测等功能,支持双向计量、分时电价、峰谷电价等实际需要。

  从“人工抄表”到“智能采集”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开始了多种机电式电能表的广泛应用,电能表由靠齿轮运转的笨重盒子到由信号传输的精准计量装置。过去,人工抄表是主流,抄表员需要挨家挨户记录电表读数,如遇用户不在家需要多次上门,数据滞后且易出错。

  步入21世纪,我国电能表工业高速发展,电子式、多功能电能表相继问世,2009年,国家电网有限公司首次提出“智能电能表”的概念,随即开始大批量生产应用。2011~2012年,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开始普及,这一变革彻底改变了传统抄表模式,让走街串巷抄表收费逐渐成为了时代的记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采集系统也在持续更新迭代。

  从最初的采集系统,发展到采集系统1.0,再到2024年上线的采集系统2.0,每一次升级都带来了更强大的功能和更优质的服务体验。采集系统2.0在数据采集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上有了质的飞跃。例如,在一些试点地区,采集系统2.0实现了分钟级数据实时采集能力,首负荷数据采集频率从原来的1小时提升至全量15分钟、重点1分钟。其能够精准掌握用户用电行为和负荷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用电异常,提供更可靠的电力供应。

  计量表计采集方式的变化,不仅为乌鲁木齐供电的运营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为用户提供了更好的服务体验。2024年,该公司全面完成了远程费控电能表取代IC卡表改造工程,改造后的远程费控电能表无需插卡,可直接使用“网上国网”APP、微信等线上渠道购电、查询余额等。

  70年栉风沐雨,供电服务从粗放走向精细,从线下走向线上,供电服务的每一次蜕变与进步,都与自治区的发展同频共振。站在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新起点,乌鲁木齐供电将持续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保障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江蓬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