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能源中国IOS版

  • 能源中国安卓版

  • 陇上孟河

X
您的位置 > 首页 -> 地方

西部地区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来源:光明日报 时间:2024-08-01 11:06

  编者按

  西部地区具有独特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占据重要地位,同时也面临着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短板不足和迫切需求。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青海、宁夏等西部地区考察时,多次就“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重要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在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战略部署中,如何更准确认识和把握西部地区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禀赋优势,处理好传统优势产业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系,破解创新资源、人才资源、产业资源不足等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尤其是西部地区关注的焦点之一。为此,本版邀请西部地区和区域经济研究领域专家学者,围绕“西部地区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展开讨论。

  嘉宾:

  贾若祥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

  黄庆华 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

  许峰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

  杜青华 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

  主持人: 陈之殷 陈恒

  1.西部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探索

  主持人:去年7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黑龙江、浙江、广西等地考察调研时提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一年来,西部地区在探索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进行了哪些探索?

  许峰:就现阶段来看,西部地区的探索主要围绕新型工业化、现代化产业集群等重点任务来展开,在2024年地方两会上,西部地区的12个省(区、市)均把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各地重点工作,5个省(区、市)均提出布局新能源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链,6个省(区、市)布局新材料、新型储能材料产业,3个省(区、市)将航空航天产业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产业集群。如云南提出建设“绿电+先进制造业”、硅光伏产业、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链;重庆提出建设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材料、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等多个万亿级、千亿级现代化产业集群;四川提出建设新型显示、航空航天装备、无人机产业集群;贵州布局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航空航天及装备制造业、健康医药产业等,积极推进数字经济发展创新区建设,聚焦煤矿、化工、新材料、钢铁、有色、电力、建材等8个重点行业推动智能化转型。

  黄庆华:西部地区在探索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具有三个显著特征。一是积极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比如,聚焦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补链强链,构建高效分工、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相互融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二是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孵化培育,打造科技创新中心、推动经济数字化转型,进一步提升数智科技、生命健康、新材料、绿色低碳等领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能力。三是强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政策支持。围绕先进制造业、科技创新布局政策支持体系,强化科技、人才、金融政策支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2.西部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独特优势

  主持人:西部地区先进生产要素相对不足,是否意味着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只有劣势、没有优势?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能否为西部地区带来将劣势转变为优势的机会?

  黄庆华:西部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至少有三个方面的优势。一是区位优势。西部地区是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也是连接东西方的重要通道。应充分发挥这一区位优势,持续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好利用好各类产业园区、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自贸试验区等平台,扎实推进与共建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二是自然资源优势。西部地区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水安全、能源资源安全、国防边境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必须统筹发展和安全,做大做强一批国家重要能源基地,提升能源、资源等重点领域安全保障能力。加快风能、光伏能等绿色能源的开发利用,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三是经济成本优势。西部地区总体要素成本相对较低,具有一定的区域竞争优势。只要加大力度推动劳动力、资本、土地、知识、技术、数据等要素便捷化流动、网络化共享、系统化整合、协作化开发和高效化利用,就能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大幅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

  贾若祥:西部地区国土面积广阔,部分地区资源禀赋条件好、产业基础雄厚、发展潜力大。比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关中平原城市群、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兰西城市群、天山北坡城市群等,优质生产要素不断向这些优势地区集聚,让这些地区成为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领区和率先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承载地。西部地区应遵循不同地区国土空间的主体功能定位,探索与国家发展新质生产力总体要求相适应、与自身比较优势相适配、与当地主体功能定位相协调的新质生产力发展之路。一是促进人口和产业向城镇化地区高效集聚,在城镇化地区“种植”好企业和城市,不断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推进内陆腹地城市建设,促进产业向园区集中,通过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形成更多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业态新模式,更好保障国家产业安全。二是农业地区要“种植”好粮食,树立大食物观,不断推进生产经营方式创新,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通过在农业领域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三是生态地区要“种植”好树和草,坚持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加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西部,更好保障国家生态安全。

  杜青华:一方面,切不可抛开西部地区的现实基础和约束条件,搞不切实际的“弯道超车”,盲目追求脱离当地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的产业布局;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让西部地区的禀赋优势成为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新的技术能够将西部地区的一些劣势转变为优势。例如,近年来,在科学技术的赋能下,昔日海拔高、气候冷、空气干、雨少风多、沙漠戈壁荒漠面积大等诸多发展劣势,现在已转变为青海不可多得的资源禀赋优势。青海能源资源富集,全省太阳能年总辐射量位居全国第二,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位居全国第五,是我国第四大风场,可用于新能源开发的荒漠化土地超过10万平方公里,是国家不可替代的能源安全战略要地。未来包括青海在内的广大西部地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路径,就是要紧紧围绕“绿色生产力”这个突破口,深化东西部科技合作和技术转移合作,充分发挥自身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符合本地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走好绿色低碳发展这个新赛道。

  3.西部地区如何统筹好“新”与“旧”的关系

  主持人:传统产业在西部地区经济中占比一般较高,如何统筹好新质生产力发展与传统优势产业的关系?

  黄庆华:传统产业是推进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载体,是孕育新质生产力的肥沃土壤,不应被简单视作“低端产业”而一味将其退出。大部分西部传统产业依然拥有较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潜力,而且改造升级后还可成为驱动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力量。应尽力推进西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促进能源化工、资源深加工、农牧业及加工、装备制造等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通过加快传统优势产业技术改造,大力推进重点行业设备更新,促进传统优势产业升级、提质、增效。大力推动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特别是通过数字赋能企业生产方式和组织模式创新变革,充分利用新技术实现传统工艺和装备更新、产品结构优化、全过程清洁生产、经济资源高效利用、产品链逐渐延伸、发展方式逐步转变,在保持竞争优势的同时,更好适应市场需求和发展态势。

  许峰:西部地区传统优势产业大多基于各地区资源禀赋条件,并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传统产业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基础,培育新质生产力可以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两者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发展。例如,贵州正在通过“富矿精开”不断提高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贵州矿产资源中49种矿产储量居全国前十,矿产资源产业在开好、用好、发展好上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围绕矿产资源禀赋与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不断做足矿产业文章,着力推进煤化工、磷化工等集群发展,煤矿规模化智能化、磷矿高端化高附加值化水平稳步提升。同时,贵州在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加快布局新能源电池、新材料、智能算力、先进装备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不断提高矿产资源的清洁利用、高效利用、高价值开发水平,提高“含绿量”和“含金量”,降低“含碳量”和“含污量”。

  杜青华:青海依托“水丰、光富、风好、地广”的资源禀赋和关键领域、关键技术的创新突破,积极布局发展以风电、光伏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逐步实现了由传统“水火互济”向“水火风光”多能互补的电源结构转变。与此同时,青海充分利用绿电供给丰富、气温冷凉、空气洁净干燥等优势,积极抢抓国家“东数西算”“东数西储”“东数西训”“数据援青”等新机遇,大力发展绿色算力产业,在推进绿电与绿算深度融合发展方面,取得可喜成效。

  4.健全西部地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

  主持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健全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制度和政策体系。西部地区如何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破解先进生产要素集聚不足等问题?

  贾若祥:西部地区破解创新资源、人才资源、产业资源不足等问题,应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促进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跨区域协同融合,从更大的区域范围统筹资源和市场,在加强区域协作中进一步彰显西部地区的优势。在创新资源、人才资源、产业资源中,产业资源是最为核心的支撑,西部地区要围绕特色优势产业采取灵活性举措吸引创新链和人才链,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发展。一方面,积极争取国家依托西部地区的特色优势产业有针对性地部署国家科技创新力量;另一方面,积极鼓励西部地区企业部署企业的科技创新力量,形成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引领、企业科技力量为主体的互促互进的良好发展格局。

  黄庆华:在产业资源方面,应积极推进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产业合作,形成产业互补和协同发展的格局。比如,鼓励东部企业在西部设立分支机构和合作项目,利用东部地区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动西部地区的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再如,支持西部地区完善承接产业转移的体制机制。建立高效的服务和管理体系,吸引更多的投资和技术流入,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发展模式,提升西部地区对内对外开放水平。此外,还要推动西部地区省际产业协同,促进产业联动发展,共同提升产业整体质效。

  许峰:从长远看,一是围绕现代化产业体系布局创新链人才链、加快特色教育建设,围绕优化教育结构、专业结构、人才结构,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研产融合,在引进、培养、留用、科教、成果转化等方面实现创新人才自主考核,提高创新人才链的培养和发展质量。同时,完善人才评价和服务保障体系,提高创新人才与新兴产业发展的耦合水平,进而通过人才资源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二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各类要素向现代化产业体系高效配置。一方面,健全全要素参与产业发展成果的共享机制,探索要素的价值收益分配机制。另一方面,创新产业发展管理模式,更好地融入全国统一要素市场和资源市场,促进要素投入、流动、融资、生产和分配等多环节与市场主体需求相匹配,推动生产力实现质的跃迁。(陈之殷 陈恒)

  责任编辑:江蓬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