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能源中国IOS版

  • 能源中国安卓版

  • 陇上孟河

X
您的位置 > 首页 -> 观点

市场供应过剩导致油价震荡

来源:能源中国客户端 时间:2025-11-21 10:21

  进入11月,国际油价持续承压并跌至数月以来的低点。供给端过剩迹象成为市场焦点,主要产油国增产而需求复苏乏力,库存意外攀升,海上浮仓原油规模骤增,原油供大于求的预期正逐步兑现。国际能源署(IEA)等权威机构警告,全球石油市场长期酝酿的供应过剩正在显现,并可能成为油价新的转折点。

  今年以来,全球原油供需形势出现明显逆转,即供给增速远超需求增速,市场供过于求的局面开始日渐明显。

  国际能源署预计,2025年,全球原油日供应量将比去年增加约300万桶,而需求增量为71万桶/日。供过于求这一差值恐在2026年将进一步扩大。同时,国际能源署预计到2026年,石油供应盈余将达到400万桶/日。相比之下,欧佩克对此更为乐观,依然预测明年供需将基本平衡,但市场普遍对供应过剩情况应有所警惕。

  供强需弱的格局下,多项指标纷纷印证了过剩迹象正在积聚。经合组织(OECD)石油库存自年初以来稳步上升,可见商业库存日均增长约34万桶。美国原油库存近期意外大幅增加,截至10月31日当周,美国商业原油库存激增逾520万桶,刷新市场预期。从全球范围看,石油在库和在途储备同步走高。高盛援引卫星监测和官方数据指出,全球海上油轮储油量已超过10亿桶,达到202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同时,中东产油国的部分原油现货出现滞销,关键市场价格信号显示供应短缺局面已告终结,买方市场正在形成。

  当前这轮供应过剩并非偶然,是多重因素交织促成的。

  首先是产油国供应策略的转变。今年下半年以来,承担自愿减产的8个“欧佩克+”成员国决定逐步放松减产策略,加快增产步伐,计划12月产量目标上调为13.7万桶/日。国际能源署数据显示,9月全球石油产量达到1.08亿桶/日,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560万桶/日,其中“欧佩克+”占了310万桶/日。且这波增产潮不仅来自中东产油国,非“欧佩克+”产油国也在加速上产。美国页岩油产量虽受投资放缓影响,增速有限,但巴西、加拿大、圭亚那等国的新项目投放,使2025年非欧佩克供应预计净增160万桶/日,2026年将再增120万桶/日。多国竞相增产导致原油供应如“洪水”般涌入市场。

  其次是,需求端的疲软加剧了市场宽松。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以及贸易局势不确定性削弱了石油消费增速。国际能源署将2025年全球原油需求增量预期下调至71万桶/日,并预计2025至2026年需求年增幅仅约70万桶/日,创下近年新低。高通胀和高利率环境抑制了部分地区的燃油消费,电动汽车销量攀升亦令运输燃油需求承压。需求走弱的同时,一些特殊因素一度在表面上掩盖了过剩苗头。例如,中国在过去数月趁油价低位积极增储进口,在一定程度上缓冲了过剩压力。但随着中国补库告一段落、北半球炼厂进入秋季检修低谷期,需求的季节性走弱凸显,市场迎来拐点,即卖方市场正让位于买方市场,市场格局正在被重新塑造。

  短期内,供过于求的局面毋庸置疑。但业界普遍认为当前的过剩属于阶段性现象,中长期油市有望重新回归紧平衡。

  近日,多家石油巨头的高管在行业论坛上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法国道达尔能源首席执行官潘彦磊(Patrick Pouyanne)表示,他对未来几年石油市场持看涨态度。他指出,全球油田自然产量衰减将逐步减少供应,而目前尚未看到石油需求见顶的迹象,这意味着中期内供需基本面将再次趋紧。埃克森美孚首席执行官达伦·伍兹(Darren Woods)同样警告,如果上游投资停滞,全球油田产量每年可能出现多达15%的递减,这将迅速吞噬现有的过剩量并造成供应缺口。沙特阿美公司首席执行官阿敏·纳赛尔(Amin Nasser)则强调,当前石油需求依然具有韧性,全行业迫切需要增加对长期供应的投资,以避免未来出现新的供给危机。

  本轮供需宽松在一定程度上给市场以缓冲,但长远看石油供需依旧脆弱。石油行业的投资具有周期滞后性,从勘探开发到形成产能往往需要数年时间。如今的投资迟缓可能导致数年后的供应不足。因此,各产油国和能源企业仍需着眼长远,保持必要的产能投资,以防范未来可能出现的供给缺口和价格剧烈波动。同时,在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石油产业也要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和战略转型:既要确保短期供需的平衡稳定,又要为未来能源格局的变化做好准备。在新能源技术突破和化石能源需求峰值尚未明朗之际,石油行业更应未雨绸缪,通过提升效率和优化投资布局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赵婧岑)

责任编辑:于彤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