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能传媒能源安全新战略研究院 时间:2025-11-20 15:36
日前,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公示首批氢能试点名单,其中包含内蒙古深能鄂托克旗风光制氢一体化合成绿氨及氢能耦合应用项目等41个试点项目、吉林长春松原白城氢能区域等9个试点区域,基本覆盖氢能制、储、输、用产业链条全部环节。至此,我国氢能产业规模化进程又迈出重要一步。
国家能源局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绿氢产能在全球占比达63%,累计建成项目产能占比约51%,正在成长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制氢及相关产业发展的引领地区。
一面是可观数据,而另一面却是项目暂停屡发。今年以来,国内华电榆树6000标准立方米/小时风电制氢合成氨产能、中国天楹股份有限公司水电解制氢设备采购项目、内蒙古丰镇市风光制氢项目等绿氢项目分别因技术变更、政策调整等原因宣告终止,而国际绿氢产业脚步放缓则早见端倪,德国、荷兰、丹麦等国多个绿氢项目在2024年就相继推迟或直接取消。究其原因,绿氢经济性难达规模化发展要求是其中关键。
绿氢项目的成本,主要受可再生能源电价、制氢材料及设备成本、运维成本等因素影响。制备端,风电、光伏电量市场化一定程度上压缩了生产流程用电成本,提升绿氢经济性,但波动性、间歇性的风光电量,也对成本高昂的制氢设备——碱性电解槽的安全有序运行造成冲击,进一步推高后期运维风险及成本。储运端,目前我国气态储运成本尚不具竞争力,输氢管道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且前期建设一次性投资成本较高,均无法满足氢能大规模利用的需求。
面对经济性亟待提升的重大课题,绿氢企业及相关部门还需多措并举,通过加快推进核心技术攻关、完善政策支撑体系等方式,提升绿氢应用经济性,为产业真正走向规模化、商业化夯实基础。
第一,加快推动核心技术攻关。目前,我国绿氢制备环节的主要技术路径中,除碱性电解水技术已实现工业规模化,其他均处于规模化初期甚至实验室阶段。其中,质子交换膜电解槽的关键技术与材料仍需依赖进口,而其成本在制氢系统设备总成本中占比近60%。下一阶段,还需持续深化关键技术研发、加快重大战略产品开发,尽快实现质子交换膜、催化剂等核心材料的国产化,以加速推动设备成本下行,尽快实现产业规模化发展。
第二,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撑体系。据业内统计,电力成本在绿氢制备环节总成本中的占比一般超过70%。降低用电成本,能够提升绿氢产业经济性。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相关部署下,我国风光电量即将全面开启市场化,为绿氢成本下降奠定重要基础。建议风光资源富集地区,为绿氢制造企业在电价机制、财政补贴、产业配套措施等方面提供更多支持,在提升产业利润空间的同时扩大新能源电量的消纳规模,协同推动能源转型与产业规模化,实现发展共赢。
第三,完善加氢补能网络。提升绿氢产业经济性,不仅要从“源头”入手降低制备成本,还需充分发挥规模效应,加快加氢站等补能设施的建设速度,以需求摊薄整体成本。目前,我国一座加氢站的建设成本约为1500万~2500万元,相对高昂的建设成本制约了加氢站规模化扩张,也抑制了整个产业下游需求增长。建议政企联手,政府主管部门针对加氢站建设在政策保障、运营补贴、资金支持等方面提供更多支撑,相关企业加快运输技术突破,共同加快加氢站的大规模建设,进而实现整个产业的发展提速。(伍梦尧)
责任编辑:于彤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