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能源中国IOS版

  • 能源中国安卓版

  • 陇上孟河

X
您的位置 > 首页 -> 观点

绿电直连落地挑战与发展建议

来源:中能传媒研究院 时间:2025-11-19 17:05

  随着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的逐步实施和国内新能源装机规模的快速增长,我国的外向型经济和能源系统正面临新的挑战。在此背景下,今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有序推动绿电直连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650号文”),为绿电直连模式的有序发展提供了政策指引。绿电直连是指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等新能源不直接接入公共电网,通过直连线路向单一电力用户供给绿电,可实现供给电量清晰物理溯源的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应对外部贸易规则变化和内部新能源消纳的双重压力。“650号文”的出台,是继今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明确风电、太阳能发电上网电量原则上全部进入电力市场、上网电价通过市场交易形成之后,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又一重大改革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650号文”的现实意义

  一是为提升出口型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提供了关键支撑。面对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新电池法案以及跨国企业日益严格的供应链可持续性要求,出口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碳足迹”核查压力。绿电直连提供的物理溯源证明,由于其电力来源与消耗之间的直接物理关联,相较于传统的绿证购买路径,构成了更为直接可信的碳足迹核算依据。这不仅帮助企业有效规避或降低潜在的碳关税成本,更重要的是,使其能够满足国际头部企业对供应链脱碳的严苛要求,从而稳固并拓展海外市场份额。从长远看,这能帮助我国企业在全球绿色供应链重构的浪潮中占据有利位置,将外部的合规压力转化为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二是绿电直连模式为优化国内能源系统运行、解决新能源消纳难题开辟了有效路径。在我国西部和北部等新能源资源富集地区,电力外送通道的建设速度常滞后于新能源装机增速,形成了资源与负荷时空错配的局面,导致弃风弃光现象时有发生。绿电直连通过在发电端附近引入并锁定稳定的工业负荷,实现了电力就地就近高效消纳,有效降低了对长距离、跨区域特高压输电通道的依赖和压力。这不仅显著提高了新能源资产的利用效率和发电小时数,也为发电企业提供了稳定的长期售电协议,改善了项目的财务模型和投资回报预期,从而能够激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到新能源的开发建设中。

  三是绿电直连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工具。该模式以稳定、可溯源的绿色能源为核心吸引力,能够有效引导数据中心、绿氢制备、高端新材料、电动汽车电池等高载能、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向内蒙古、青海、甘肃等新能源富集地区进行战略性布局。这种模式将西部地区的自然资源优势,直接转化为承接未来绿色产业链的产业优势,为当地带来高质量的投资、技术、就业和税收,形成新的、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点。这有助于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我国能源生产地与消费地空间错配的格局,促进形成东西部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经济发展格局。

  绿电直连项目落地可能面临的挑战

  然而,从政策设计到广泛的落地应用,绿电直连模式可能面临三个层面的现实挑战。

  一是项目的经济可行性是当前市场参与者最为关切的问题。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初始投资成本高昂。建设专用的输电线路、变电站以及为保障供应稳定而配置的储能设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同时回报周期较长,降低了社会资本的投资意愿。另一方面是费用分摊机制存在争议。根据政策规定,绿电直连项目需缴纳输配电费、系统运行费、政策性交叉补贴和政府性基金及附加,因为并网型绿电直连项目仍需电网提供事故备用、电压稳定等安全保障服务,理应承担相应成本。各项费用的叠加,可能导致绿电直连项目的最终用电成本不具备明显优势,从而影响了用户选择的积极性。

  二是技术层面的可靠性构成了另一重主要障碍。一方面,新能源发电的波动性与工业负荷的稳定性要求存在矛盾。风电、光伏的出力受自然条件影响,具有间歇性和不确定性,而化工、精密制造等产业则要求获得持续、稳定的电力供应。为解决此问题,项目需要配置高成本的储能系统或依赖电网备用,这增加了技术复杂性和财务负担。另一方面,并网协调与调度存在技术困难。尤其对于跨区的直连项目,由于各地电网的技术标准和调度规程存在差异,导致项目并网协调难度大、周期长,增加了项目的不确定性。

  三是体制机制方面存在若干制约因素。一方面各地政策存在差异。各地在出台的实施细则中,对可参与的产业类型、负荷与电源的距离等要求不尽相同,这种差异给跨区域投资企业带来了困扰。另一方面是市场机制衔接不畅。目前,绿电交易与现有的电力市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之间的规则如何有效衔接尚不够清晰,审批流程也因涉及多个部门而较为复杂。最重要的是绿色电力的国际互认问题。这是出口导向型企业最为关注的核心环节。据有关企业反映,当前欧盟等主要经济体对我国的绿证体系认可度有限,其供应链审核更倾向于国际通行的认证标准。如果绿电直连产生的绿色环境权益无法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其应对碳关税的核心功能将大打折扣。

  发展建议

  为应对上述挑战,需要从金融、价格、技术和体制四个层面,系统性地寻求解决方案,推动绿电直连模式健康发展。

  在经济层面,核心在于降低成本和理顺价格。一是完善绿色金融支持体系。可考虑设立专项发展基金,对项目的前期基础设施建设给予支持。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如提供更长周期、更优惠利率的绿色贷款,并支持符合条件的项目通过发行绿色债券等方式进行融资。二是建立更为精细化的价格疏导机制。建议对各项费用进行分类处理:对于政府性基金及附加、政策性交叉补贴等体现社会责任的费用,可维持征收以保障公平;对于系统运行费,可根据项目向电网申请的备用容量大小和实际使用情况,按服务成本付费;对于输配电价,则应针对项目自发自用的电量部分,根据其对公共电网的实际占用情况,研究制定合理的收费方式。

  在技术层面,重点是保障系统稳定和促进标准统一。一是加快制定和统一国家技术标准。出台针对绿电直连项目的全国统一并网技术标准、安全规范和调度规程,特别是为跨省区项目扫清技术障碍。二是推动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鼓励对高精度新能源功率预测、源荷协调智能调控、多能互补系统集成等技术加大投入,提升项目整体运行效率和供电可靠性。

  在体制机制层面,关键在于规则协同及与国际接轨。一是优化顶层设计。在现有政策基础上,制定更具操作性的管理规则,明确审批流程、价格形成机制和各方权责,减少政策差异带来的不确定性。二是探索和推广“点对多”的园区级供电模式。支持在产业园区内,由园区管理方或第三方投资运营主体,统一建设绿电直连项目及内部配电网络,向园区内多个企业供电,以解决中小型企业的绿电需求。三是积极推进绿色电力认证的国际互认。由有关主管部门牵头,与欧盟等主要贸易伙伴展开政府间对话与谈判,推动双方在碳足迹核算方法、绿电认证标准上的协调与互认。同时,也应持续提升国内绿证体系的权威性和透明度,为与国际接轨创造条件。

  综上所述,绿电直连作为一项应对内外双重挑战的政策工具,其现实意义重大。当前在实践中遇到的经济、技术和体制问题,是任何一项重大改革都必须经历的过程。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电网、发电企业和用户等多方主体协同努力,通过完善的制度设计和市场机制,使其真正成为推动能源乃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李晨阳 陈光 江海燕

责任编辑:于彤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