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能源中国IOS版

  • 能源中国安卓版

  • 陇上孟河

X
您的位置 > 首页 -> 观点

绿色液体燃料是面向未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来源:中国电力报 时间:2025-11-18 10:57

  绿色清洁液体燃料是面向未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优化调整能源结构、全面实现能源领域“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能源领域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可再生甲醇、氨、航空燃料应尽快突破各环节关键技术,实现若干产业化示范项目长周期稳定运行,初步建立生产、仓储运输、加注上下游一体化供应链体系,以及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产品认定、交易标准规范,为继续扩大应用场景规模积累经验。

  全球可再生甲醇市场处于发展初期

  可再生甲醇是指来自生物质或捕集的可再生碳源和经由绿电制氢为原料生产的甲醇。当前全球可再生甲醇产量仅为80多万吨,主要为生物质路线甲醇,全球范围内理论产量不超过30万吨/年,国内暂无真正投产、商业化运营的可再生甲醇项目。

  按技术路线划分,制备可再生甲醇主要工艺有两种,一种是生物质制甲醇,一种是可再生氢与二氧化碳催化反应形成可再生甲醇。其中,生物质气化合成甲醇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生物质气化技术成为限制其规模化推广的主要堵点。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工艺的关键是研制高效廉价的二氧化碳加氢催化剂,相关催化剂技术目前主要掌握在国外供应商手中。

  对比两种可再生甲醇制备技术,生物质制甲醇的成本取决于生物质原料的价格,绿电制甲醇的成本主要取决于绿电和二氧化碳价格。国内有实力、有需求的企业已陆续布局,但受到生物质气化技术不成熟、电制甲醇成本过高、二氧化碳来源不明朗、生物质原料分散等影响,近期绿醇产业仍将以技术和成本为导向,有望在2030年前完成技术产业化示范。

  全球可再生氨产业处于商业化早期

  可再生氨是指以绿电制氢为原料的合成氨产品。当前,全球可再生氨产业仍处于商业化早期阶段。从全球范围来看,规划可再生氨项目产能较大的国家有中国、沙特等。在国内,以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远景能源有限公司、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为代表的能源企业积极投资布局风光电氢氨一体化项目。此外,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目前也将氨纳入了政府能源战略当中。

  应鼓励绿氢应用于合成氨。合成氨可覆盖发电供热、氨氢储能、交通运输和灰氨绿色替代等领域。从成本端看,可再生氨的成本与绿电直接相关,取综合电价为0.2元/千瓦时,暂不考虑副产品氧气的收益,可再生氨的生产成本约4500元/吨。

  国内合成氨发展还需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升。一是解决能耗高、下游绿氨合成的压力匹配待优化等技术难题。二是完善新能源波动的柔性合成氨工艺技术及生产调控技术。三是针对液氨易挥发有毒物质、易燃易爆的问题,落实安全防范设施和管理要求。随着可再生氨项目各环节生产工艺技术进一步成熟,预计2030年我国绿氨总产能可能达到300万吨/年。

  全球交通脱碳打开可持续航空燃料市场

  随着全球航空业履行减碳进程持续加速,可持续航空燃料消费也快速增长。美国、加拿大、挪威、芬兰等国已经形成规模化市场,建立了“原料—炼制—运输—加注—认证”的完整产业链。目前,我国也已经初步建立可持续航空燃料生产工艺和性能方面的标准和认证体系,以及20万吨可持续航空燃料年产能,包括中石化宁波镇海炼化10万吨/年产能、香港中华煤气旗下怡斯莱10万吨/年产能的项目。

  从工艺角度来看,可持续航空燃料生产工艺主要包括酯类和脂肪酸类加氢工艺、费托合成工艺、醇喷合成工艺、电转液工艺。四大类中除电转液工艺之外,其余工艺均获得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认定。不过,目前商业化生产的只有酯类和脂肪酸类加氢工艺路线,其他工艺路线中,生物质气化费托合成路线和醇喷合成工艺路线发展潜力较大。

  当前,可持续航空燃料产业发展仍面临以下问题:一是可持续航空燃料成本高于石油基航空燃料,航空公司使用动力不足;二是生产原料收储运机制不完善,影响资源配置效率;三是相关认证标准不健全,亟须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四是技术创新投入不足,酯类和脂肪酸类加氢工艺之外的技术仍需创新;五是支持政策不清晰。

  总的来看,绿色清洁液体燃料发展虽然面临诸多挑战,但其仍是面向未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优化调整能源结构、全面实现能源领域“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能源领域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

  可再生甲醇、氨、航空燃料应尽快突破各环节关键技术,实现若干产业化示范项目长周期稳定运行,初步建立生产、仓储运输、加注上下游一体化供应链体系,以及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产品认定、交易标准规范,为继续扩大应用场景规模积累经验。

责任编辑:于彤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