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能源中国IOS版

  • 能源中国安卓版

  • 陇上孟河

X
您的位置 > 首页 -> 观点

中国风电的“第二次崛起”

来源:《能源》杂志 时间:2025-10-27 15:10

  2025年的北京国际风能大会CWP 2025)落幕时,许多参展者都有同样的感受——这届展会安静了。

  巨型样机、炫酷灯光少了,取而代之的是AI控制系统、能量管理平台、长寿命风机的实测数据。中国风电在这一刻,完成了从炫技到理性的转身。

  这场被誉为全球风电“风向标”的盛会,不只是技术展,更像一次产业集体体检。就在大会开幕前,《风能北京宣言2.0》发布,提出到2060年风电装机力争50亿千瓦,到2035年超过20亿千瓦——风电从此被确认为中国能源安全与气候治理的“双支柱”。

  政策驱动的逻辑转向

  五年前的首版《风能北京宣言》还停留在“扩容”思路上,而“2.0版”首次提出要从“装机数量”转向“系统能力建设”。这意味着,风电从补充电源走向了主力电源,从政策扶持阶段进入市场驱动阶段。

  宣言明确提出,“十五五”期间风电年均新增装机不低于1.2亿千瓦,海上风电不低于1500万千瓦。这一目标背后,是对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的系统性要求:要同步推进储能、电网、市场调度与政策机制改革。

  从西北大基地到沿海分布式,从并网能力到跨省调度,政策正在引导风电从“单点发电”走向“全局供能”。业内测算,要实现2035年36亿千瓦的新能源总装机,年均新增需达1.6亿—2亿千瓦,其中风电约占三分之一。这不仅考验设备制造,也考验电网消纳与市场机制的整体协同。

  整机商集体转身

  曾经动辄搭建巨型样机、以“最大叶片”“最高塔筒”博眼球的整机商,如今纷纷收起炫技姿态。金风科技、远景能源、明阳智能、东方电气、三一重能等头部企业,不约而同地将发布主题定格在“价值”“可靠性”“智能化”。

  金风科技发布的新一代Ultra系列风电产品,并未强调功率突破,而是提出“度电价值成本”(LCOV)概念,取代传统的LCOE(度电成本)。Ultra系列可在高电价时段多发电、低电价时段降容延寿,项目收益率提升2%~2.5%。陆上机型设计寿命延长至25年、海上延长至30年,综合降低客户资本投入约7%。这是行业首次用“经理人思维”定义风机产品。

  金风科技副董事长兼总裁曹志刚在接受《能源》杂志采访时称,金风当下更关注的是帮助客户在波动中锁定价值。其一,在电价较好时段提升发电能力,即针对不同时段的交易电价差异,通过优化低风速段功率曲线,实现电量价值最大化;其二,根据全国不同区域的风资源特性与电价、交易电量匹配情况,分类制定应对方案。其三,提升机组设计寿命,电价高的时候多发电,电价低的时候不发电延寿命,使机组服役期延长5年。

  远景能源在本次展会上表现出了对AI的拥抱。其伽利略AI风储一体机借助“远景天枢”能源大模型,实现风与储的智能协同,可使整场收益提升20%以上。远景能源高级副总裁、风机与装备产品平台总裁娄益民在展会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远景正从单机制造商转向“绿色能源系统建设者”,“风机将从一个‘节点设备’,变成支撑AI能源系统的核心组件”。

  明阳智能亮相的50MW漂浮式双风轮机组则代表了中国制造的极限创新——两座塔筒V字排列,一台机组可替代一个中型风场,也意味着中国风电在深远海领域的全球领跑。

  东方电气、运达股份等企业也纷纷展示出针对不同风况的定制化平台。整机商的竞争焦点,正在从“谁的机型更大”变成“谁的系统更稳”“谁的收益更优”。

  市场化新周期

  随着“136号文”落地,新能源项目的固定收益机制退出舞台,风电全面步入市场化交易时代。价格不再由补贴决定,而取决于预测、调度和电价策略的协同。

  这场变革,逼迫整机商与业主重新定义“价值”。金风以LCOV指标指导电力交易定价,远景推出基于AI的功率与电价预测模型,东方电气与中车株洲所的“构网型风机”则直接参与电网稳定运行。风电行业的竞争,从单一设备制造,转向系统化、智能化的收益能力。

  与此同时,行业利润也在回归理性。2025年以来风机中标均价稳步上涨约10%,整机企业普遍告别“赔钱抢单”的年代。反内卷不是口号,而是让供应链每个环节都活下来。“今年开始更多的企业聚焦于现有产品平台的深度挖掘。它有效缓解了设备更新换代给供应链企业带来的巨大压力。”曹志刚称。

  风电的竞争,正在从规模之争,走向系统与价值的较量。

  从追求“参数之最”,到追求“系统最优”;从政府补贴到市场交易,中国风电走过了它的少年时代。36亿千瓦的国家目标,是一场壮阔的征程;而2025年风能展上的趋势变化,则标志着中国风电的“第二次崛起”。

责任编辑:于彤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