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能源中国IOS版

  • 能源中国安卓版

  • 陇上孟河

X
您的位置 > 首页 -> 观点

中能专访 | 在网络安全领域大力发展和应用AI

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5-10-21 11:14

——访华能澜沧江水电股份有限公司信息与新闻中心主任曹一凡

国能源新闻网记者 杨苗苗

  近年来,以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为代表的网络信息技术快速迭代,在驱动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网络系统安全、内容安全、数据安全风险的交织叠加。面对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电力行业该如何应对?近日,中国能源新闻网记者就相关问题专访了华能澜沧江水电股份有限公司信息与新闻中心主任曹一凡

  中能传媒:有一种观点认为,发电行业的网络安全由于其在电力系统结构的偏封闭性,较为容易防范,您如何看待这一观点?从发电系统内部看,水电、火电、新能源发电的网络安全特征有何异同?

  曹一凡:电力是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网络结构封闭也是为保障安全稳定所做的设计,但并不代表只需要做好边界防护就能够做好电力网络安全防护。因为电力网络内部较为复杂,且分区严格,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这也是持续升级更新行业网络安全标准和技术规范的原因。

  同时,水电、火电、新能源这几种发电业务形式的相同点是网络安全核心目标一致,整体遵循同样的法律法规标准、行业要求。

  但由于业务系统结构和网络特点存在一些差异,网络安全建设特征也有一些不同。如新能源相对于传统电力结构较为分散,安全水平参差不齐、资源配备相对于水电、火电也没有那么充裕,需要落地快、运维管理简易且防护覆盖全面的整体方案。水电和火电整体安全建设模式差别不大,但核心系统的分布和架构不同,所以在针对系统的安全建设层面火电相对水电来说落地会更复杂一些。

  中能传媒:华能澜沧江公司在网络安全防护方面有哪些创新思路和实践?

  曹一凡:整体思路方面,我们以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的整体数字化转型目标和网络安全工作目标为指导和牵引,同时基于国家和行业的各项标准文件,制定了华能澜沧江公司整体的网络安全蓝图规划、技术标准、管理规范,实现上下一致、分级协同的工作模式和思路。

  实践方面,华能澜沧江公司实现了重大技术创新59项,其中20项关键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解决了“卡脖子”的关键技术。针对新能源场站分布广、通信难的痛点,创新应用“零信任+沙箱”模型构建了远程办公安全体系,在流域电厂落地建设5G专网,加速智慧电厂建设,相关技术方案与评估报告双双入选国家能源局全国优秀案例,成为行业可推广的典范。

  中能传媒:AI等新技术的出现,给电力网络安全带来哪些挑战和赋能?从专业角度,应该如何看待AI这一新技术?

  曹一凡:AI是当前的大趋势。在电力行业,把人工智能技术融入网络安全生产运行中,可为网络安全智能分析、智能处置、智能决策提供高价值的技术支持,能够在安全检测、运维的工作模式和效果上带来提升和颠覆,但是要充分发挥AI的作用价值,需要和行业网络结构、资产特性、协议等进行深度融合,这还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对于华能澜沧江公司来说,必然要在网络安全领域大力发展和应用AI技术,帮助我们实现网络安全工作的流程化、自动化、智能化、可视化,并大幅提升安全运营效率和效果,同时后续在办公安全、物联网安全、数据安全领域也会持续发掘基于AI的创新生产力

  中能传媒:在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一方面我们希望打破企业内部各种壁垒,从而提高效率,但是从安全角度我们又希望建立一种“零信任”层层验证的模式,您认为应该如何平衡数字化转型中的这一矛盾?

  曹一凡:关于安全和效率如何平衡的问题,我认为有几个要点:一是要制定适应自身业务特点的安全设计,投入必要的安全设备和技术,避免过度冗杂;二是加强安全管控和管理的整体性,通过一套体系打通整个流域的网络安全运行维护;三是制定合理的流程和规范,并基于AI提升网络安全工作的智能化水平,加强安全体系联动,提升安全运营的工作效率,在坚守保障效果的前提下,持续提升效率,降低运行维护难度。

  责任编辑:江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