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5-09-17 16:44
赵伟 王彬彬 丁一帆
综合能源服务作为能源行业转型的重要抓手,正从单一的能源供应向“供能+服务+优化”的综合模式升级。在“双碳”目标推动下,其发展既迎来技术迭代与政策支持的机遇,也面临需求碎片化、成本高企等现实挑战。参考企业的实践经验,综合能源服务需以规模化运营为基础、数据驱动为引擎、生态协同为支撑,方能破解发展瓶颈,构建核心竞争力。
当前综合能源服务的发展困境
综合能源服务在落地过程中面临多重挑战。从需求端看,用户对能源服务的需求呈现个性化、多元化特征,工业企业关注能效提升与成本控制,商业建筑侧重智能调度与低碳转型,居民用户则重视便捷性与经济性,这种差异导致服务标准化难度大。从供给端看,设备采购与运维成本居高不下,跨能源品类(电、热、冷、气)的技术整合门槛高,多数企业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人才短板同样制约行业发展。综合能源服务需要懂技术、通管理、晓政策的复合型人才,但现有从业人员多专注于单一能源领域,缺乏跨学科整合能力。此外,数据价值未被充分挖掘,不同能源系统的数据孤岛现象严重,难以通过数据分析优化服务方案,导致服务附加值偏低。
未来综合能源服务的发展重点
综合能源服务的突破需聚焦三个方向。一是构建“用户需求为中心”的服务体系,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预判,例如通过数据分析提前发现工业用户的设备能效异常,提供定制化优化方案。二是推动多能协同与技术融合,将分布式光伏、储能、微电网等技术整合,形成“源网荷储”一体化解决方案,提升能源系统的灵活性与经济性。三是深化数字化赋能,利用物联网、大数据、AI等技术实现能源流、数据流、业务流的融合,让数据成为优化服务的核心驱动力。
破局路径:从成本控制到生态构建
以规模化降低服务成本。通过庞大用户量获得设备采购溢价权的经验,综合能源服务企业可通过整合用户需求形成规模效应。一方面,联合区域内同类用户进行集中采购,降低设备与材料成本;另一方面,建立共享运维团队,通过服务半径优化提高人员效率,缩短响应时间。例如,针对工业园区内的多家企业,组建区域化运维中心,实现设备巡检、故障处理的集约化管理。
以专业化提升服务质量。加强人才培养与技术沉淀是关键。建立实训基地,定向培养兼具能源技术与数字化能力的人才,同时通过项目实践积累跨领域服务经验。如上海电管家的专业化团队正是通过长期服务大体量用户积累经验,形成快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这一实践表明,“实践+培训”的人才培养模式可有效提升服务专业性。
以数据化挖掘服务价值。海量用户数据是综合能源服务的核心资产。企业需打通不同能源系统的数据接口,建立统一的数据平台,通过分析用户用能习惯、设备运行状态,实现精准服务。;通过居民用户的用电行为分析,推送错峰用电建议,助力用户节省电费。数据驱动不仅能提升服务附加值,更能为企业开发新业务(如碳资产管理、能源金融)提供支撑。
以生态化拓展业务边界。综合能源服务的本质是资源整合,需构建“产学研用”协同生态。一方面,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突破关键技术,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服务能力;另一方面,联合设备厂商、金融机构打造服务链条,为用户提供“设备+融资+运维”的一体化服务。例如,针对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设,可联合车企、电网企业共建充电网络,同时提供光伏+储能的绿电补给方案,形成业务闭环。
构建核心竞争力:从单一服务到价值共生
综合能源服务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不可替代性”,这种能力需通过三个维度构建:一是形成差异化服务能力,针对特定行业(如医疗、数据中心)打造深度解决方案,而非同质化的基础服务;二是建立数据壁垒,通过长期积累的用户数据与算法模型,实现服务方案的动态优化,让数据成为难以复制的资产;三是打造品牌信任度,通过高效响应、透明定价、持续创新,建立用户对服务的长期信赖。
未来,综合能源服务企业需从“能源服务商”向“能源伙伴”转型,不仅提供技术与服务,更要与用户共同成长,在助力用户实现低碳目标的同时,自身也形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唯有如此,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成为能源转型的重要推动者。
【作者单位:国网(苏州)城市能源研究院】
责任编辑:于彤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