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能源观察 时间:2025-09-02 15:33
驭风逐浪 海洋能源生生不息
记者 王睿佳
海洋不仅是蕴藏丰富资源的宝库,更是国家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高地。依托得天独厚的1.8万多千米大陆海岸线,中国这一陆海兼备的大国正迎来海洋经济的蓬勃发展。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为海洋经济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明确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会议强调的“五个更加注重”——创新驱动、高效协同、产业更新、人海和谐、合作共赢,为海洋新能源产业指明了方向。在能源转型与蓝色经济崛起的交汇点上,以海上风电、潮汐能为代表的海上新能源产业,正成为驱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引擎。
国能共享号。
驭风而行,领跑深蓝
福建莆田南日岛外,海风鼓荡,浪涌不息。一座明黄色巨构——全球首座风渔融合浮式平台“国能共享号”巍然矗立于深蓝水域,这座由国家能源集团龙源电力自主研发的“海上巨人”,为全球海洋经济立体开发递交一份崭新的“中国方案”。
平台主柱上,4兆瓦风机巨翼破风旋转,电流源源不断汇入电网;下方智能网箱内,数万尾深海鱼群穿梭游弋,鳞光与波光交相辉映。研发团队首创半潜浮式风机与养殖网箱融合结构,历经三立柱基础、锚泊系统、动态海缆等关键技术攻坚,终使“以电养鱼、以渔补电”的构想落地生根。
自投运以来,“国能共享号”各项数据优异,体现了其强劲“实力”。
“风机稳定运行,可靠性超95%,大风季曾创连续120小时满发纪录,年发电收益预计可达500余万元;网箱渔获丰盈,单周期收入可达数百万元,真正实现‘电渔双收’;当台风裹挟巨浪袭来,平台岿然不动,在极端海况中展现出中国工程的坚韧筋骨。”“国能共享号”项目负责人、福建龙源风电公司工程建设部主任林燊自豪地说。
“国能共享号”的成功运营验证了“海上风电+海洋牧场”商业模式的可行性,成为海洋资源开发从单一索取迈向和谐共生进程的一道亮丽风景线。风机为养殖注入清洁动能,渔业收益反哺风电运维,在浩瀚蓝海上勾勒出中国能源人的非凡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他在对海洋强国建设的战略指引中,反复提及科技进步的重要意义,“发展海洋经济、海洋科研是推动我们强国战略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一定要抓好”“建设海洋强国必须大力发展海洋高新技术”。
如今,海上风电无疑成为中国海洋能源领域的“领头雁”。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4月底,我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规模达4351万千瓦,新增装机与累计装机容量已连续4年位居全球第一,占全球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的50%以上。
从渤海湾的低温海域到南海的台风频发区,风电场星罗棋布,东海大桥、阳江沙扒、如东H系列等项目成为规模化开发的标杆。
与此同时,我国海上风电技术装备实现多项突破:国产26兆瓦海上风电机型已下线,海底柔性直流输电与深远海升压站技术效率持续提升,一批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已建成投运。
强大的技术支撑与规模效应使“海上风电+”产业模式得到充分拓展和巩固,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基因。
2023年5月,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和平团队与东方电气集团联合开发了漂浮式制氢系统“东福一号”,在3至8级大风、0.3至0.9米海浪条件下稳定运行,打造了全球首个海上风电海水无淡化原位直接电解制氢示范,首次验证了在海洋复杂荷载环境下的海水无淡化原位直接电解制氢可行性,标志着我国海上风电制氢新技术正在快速迈向产业化,为未来深远海能源转化与输送提供了新思路。
此外,“海上风电+海水淡化/储能”的创新组合,利用我国近海丰富的风能资源转化为清洁电力,直接驱动高效的海水淡化装置,将取之不竭的海水转化为宝贵的淡水,显著提升海岛或海上平台的淡水自给率;同时,可通过配套的储能系统平抑风电的间歇性,实现电力的稳定输出。这不仅大幅提升了特定区域的能源安全与淡水保障能力,更是发展低碳、循环的离网型能源系统的重要实践,有力支撑了我国沿海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助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又一注脚。
弄潮逐浪,潜力无限
相较于海上风电的突飞猛进,另一类深邃的蓝色能量——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等海洋可再生能源,正经历着稳扎稳打的技术积淀与工程示范。它们如同深藏于波涛之下的战略储备,虽产业化之路仍需攻坚克难,但巨大的开发潜力已清晰可见,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增添了一抹厚重的蔚蓝底色。
浙江温岭,乐清湾畔,一座已持续运行40余年的“能源元老”——江厦潮汐试验电站,至今仍澎湃不息。作为世界第四大、中国唯一规模化运营的潮汐电站,它不仅是国家海洋能开发的活化石,更是无可替代的技术摇篮。数十年如一日,为国内潮汐能研究提供了海量的工程实验数据与极端环境运行经验。
据了解,江厦潮汐试验电站自投运以来,电站已累积发电21781万千瓦时,节约标准煤7.144万吨,同时减少碳粉尘5.924万吨、二氧化碳21.716万吨。电站的建成,不仅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电能,还产生了围垦、水产养殖、交通以及旅游等多方面的综合效益。在电站库区围垦出的5600亩土地中,4700亩已得到充分利用。电站的稳定运行也为浙江三门健跳港、福建福鼎八尺门以及厦门马銮湾等潮汐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舟山海域,由我国自主研发并实现工程化应用的海洋能源技术正持续稳定运行,闪耀着自主创新的光芒。这就是世界单台容量最大的潮流能发电机组——“奋进号”。
“奋进号”的成功关键在于其独树一帜的“平台式+模块化”技术路线。形象地说,这套技术颠覆了传统风机形态,将发电机组如同垂直嵌入“工位”一般,高效地布置在总成平台之中。这种设计不仅显著提升了潮流能资源的捕获效率和整体系统的运行稳定性,更使其在全球同类技术中脱颖而出。
凭借核心技术的突破,“奋进号”成功破解了海上工程安装复杂、设备长期可靠运行维护困难、电力高效稳定输送等一系列工程化瓶颈。自投入运行以来,该项目已创造连续稳定并网供电超过8年的纪录,不仅验证了技术成熟度,更彰显了其作为我国海洋能开发里程碑项目的深远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波浪能与海流能的开发呈现出技术路线“百花齐放”的景象。振荡水柱式如巨鲸吸水、筏式装置随波起伏、点吸收式精准俘获、水平轴海流机深海追风……多样化的技术路径在祖国海岸线上多点开花。
海洋能开发之路,注定与惊涛骇浪为伴。海洋能不是风电的简单替代,而是不可或缺的互补性能源和战略储备。当前阶段的技术深耕与工程示范,正是为了锻造未来深海能源开发的“中国钥匙”。在向海图强的征程上,潮汐的律动与波浪的力量,正积蓄着推动中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深层动能。这片蔚蓝之下的无尽能量,终将在科技与毅力的淬炼下,澎湃而出。
战略领航,开拓新局
当前,海洋新能源开发已从单纯的技术探索上升为国家能源安全与海洋强国建设的战略支点。
在国家“双碳”目标驱动下,《“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等纲领性文件均将海上风电置于优先发展地位,并明确支持探索海洋能开发利用。而地方层面,沿海各省市也在积极响应。
上海发布《上海市海洋产业发展规划(2025—2035)(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30年,上海海洋生产总值将稳步提升,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海洋经济创新示范效应显著提升,海洋产业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基本形成“3+5+X”的世界级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到2035年,海洋经济综合实力跻身全球沿海城市前列,全面建成国际领先的现代海洋城市。
除上海外,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地也在通过多种形式布局包括海上新能源在内的海洋经济发展。
今年6月,广东省发布《广东省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条例》,其中第十六条、第十七条对海上风电产业及其他海洋新能源进行规定,明确编制海上风电发展规划,完善海上风电产业链,推动深远海风电技术创新和示范应用。
与此同时,福建省着力建设“海上福建”,浙江省深耕海洋能试验场。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为海上新能源产业注入了强劲动能,推动其从“小众试验”迈向“规模化开发”的新阶段。
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面向未来,推动海上新能源产业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还有一些关键问题亟待解决。
以海上风电为例,其面临来自空间布局、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的用海矛盾。对此,南方电网能源发展研究院有关研究人员建议,在空间优化上,推进“多规合一”衔接各类规划,并设立深远海专项补贴或减免海域使用金以激励布局优化。在模式创新上,建立跨行业海洋经济联合体共享资源,并通过政策支持“风电+”示范项目完善立体用海机制。在审批改革上,建立多部门协调机制联合编制规划,并搭建数字化平台整合审批流程实现“一网通办”提效。在生态补偿上,探索市场化赔偿机制(如“生态银行”),同时建立基于卫星遥感和AI的长期生态监测体系动态评估环境影响。其核心目标是通过空间统筹、复合利用、审批提效和生态协同,破解用海矛盾,推动海上风电高质量发展。
此外,针对海洋能等其他海洋新能源产业的共性问题,还应聚焦深度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海洋新质生产力水平,加强海洋环境监测预报、海工装备耐腐蚀/防生物附着材料、海上大规模制氢/储运技术的研发。
“发展‘海上新能源+’产业模式,首先,要注重高效协同,优化产业生态,促进整机厂商、零部件供应商、施工商、运维服务商深度合作,构建稳定高效的本土化供应链,提升整体竞争力。其次,在积极推广多元化应用场景的同时,要探索建立与沿海社区、渔民的收益共享机制,如绿电优惠、就业培训、生态补偿基金,促进共生共荣。最后,扩大合作共赢,在技术、标准等领域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带着先进技术、装备和工程经验走出去,参与海外市场开发,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业内专家指出。
责任编辑:江蓬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