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5-07-22 17:34
中国能源新闻网记者 冯聪聪
7月初,三峡江苏大丰海上风电项目首批机组并网,其离岸最远达85.5公里,创国内纪录,标志着中国风电挺进深远海迈出关键一步。
当前,深远海已成我国海上风电主战场。2024年底自然资源部新规要求新增项目向离岸30公里外或水深超30米海域推进,远海开发加速。同时,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新规出台,新投产项目电价完全由市场决定,挑战随之而来。
深远海风能资源丰富、潜力巨大,但其恶劣环境及复杂建设条件显著推高勘察设计、施工运维等成本,远高于近海风电。同时,新能源全面入市使收益测算面临挑战,加之各省能源禀赋、电力结构及市场水平差异显著,项目在不同地区将面临迥异的市场环境。
面对深远海开发的更高成本与市场化电价的波动风险,规模化开发的综合优势更显弥足珍贵。
集约用海,降本增效。国家最新政策对用海面积的控制指标进行了优化,进一步缩小了单位装机容量的风电场面积。集中连片规模化开发模式能够统筹考虑各个风场间的相互关系,总体考虑控制风电场的尾流效应,使风电机组选型过程更加科学高效,有助于提高发电场收益、节约工程投资、降低运维成本。
“一海多用”的规模基石。国家大力倡导“风电+渔业”“风电+制氢”“风电+海洋牧场”等“风电+”综合用海模式。然而,“一海多用”面临技术耦合、成本分摊、安全保障等多重挑战。唯有依托规模化项目形成的稳定平台和足够体量,才能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孵化成熟商业模式,实现海洋空间资源价值的深度挖掘与最大化利用,让“风光无限”真正赋能“蓝色经济”。
锻造坚韧产业链。海上风电是典型的链条式产业,涉及设计、制造、运输、安装、运维等环节。规模化开发提供了稳定、可观的市场需求和应用场景,是推动技术创新落地、优化供应链布局、促进上下游协同的最佳催化剂。同时,也能吸引巨头深耕核心装备,扶持本土配套企业崛起,以规模效应摊薄研发成本,以集群优势提升整体竞争力与风险抵御能力。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量变积累终将引发质变,而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中国海上风电的发展历程,正是这一规律的生动写照。规模化开发带来的装机量飞跃,强力驱动了成本下降与产业成熟;而产业整体能力的跃升,又为更大规模、更深远的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远海征途注定充满风浪与挑战,但历史的经验昭示我们:坚定不移走好规模化开发之路,以规模效应摊薄成本,以集群优势激发创新,以协同融合拓展价值,是穿越成本迷雾、驾驭市场风浪、最终赢得深远海经济可行性的不二法门。
责任编辑:于彤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