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5-07-18 11:28
中国能源新闻网记者 赵悦婧
黑加油点的每一次“交易”,都是对公共安全的一次“豪赌”。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部署的全国黑加油点“大扫除”专项整治行动,一个多月内查实违法线索超千条、查封非法油品2377吨。数字的背后,照见的是非法经营的猖獗。一条横跨生产、运输、销售的黑色链条,仍然在以“黑心钱”赌上公共安全的底线。
黑加油点的危害,从来不止于“非法经营”四个字。伪装成洒水车的流动加油车,罐里装的不是“便宜油”,而是未经处理的劣质品:硫含量超标数十倍,烧的是车辆发动机的“寿命”,排的是污染大气的“毒烟”;藏匿于地下车库、校车旁的“黑油罐”,没有基本的防爆措施,输油管随意拖拽,一个静电火花就可能引发爆炸,危及周边群众生命。
黑加油点的利润账本上,每页都透着侥幸,每笔都连着风险。令人忧心的是,其背后已形成“非法调油—违规运输—隐蔽销售”的黑色闭环:用“油票分离”偷逃国家税费,靠低价诱惑“收割”消费者,以“游击战术”躲避监察管处。这种“赚黑心钱、留大隐患”的模式,既扰乱了公共竞争的市场秩序,造成国家税收流失,更让人民群众在“图便宜”的错觉中,把安全隐患请进了生活。
整治黑油点,拼的是智慧,靠的是合力。过去,不法分子玩“猫鼠游戏”,流动加油车昼伏夜出,非法储油点“打一枪换个地儿”,单一部门执法常陷入“整治时收敛、风头过反弹”的循环。如今的突破,在于“全链条打击、多部门联动”的格局构建:国家发展改革委追油品来源,公安部查非法运输,交通运输部堵车辆改装,市场监管部门验油品质量,税务部门追偷逃税费……各环节“攥指成拳”,既彰显出“零容忍”的治理决心,也折射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治理温度。对危害民生的“毒瘤”,再隐蔽也要挖出来;对挑战底线的乱象,再顽固也应铲干净。
但专项整治的意义,不止“清存量”,更在于“防增量”。要彻底铲除黑加油点的生存土壤,既要有“狠”,也要“巧”。一方面,高压震慑不能松。对查实的案件应“一查到底”,不仅要端掉销售点,更要溯源追到调油窝点、改装工厂,让“斩草除根”成为常态;对失信主体要“联合惩戒”,纳入黑名单、限制经营资格,让“一次违法、处处受限”成为共识。另一方面,要从供给端发力。偏远农村、物流园区存在正规加油站覆盖不足的情况,客观上给黑加油点提供了生存空间。按照国务院《推动成品油流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有序规划城区、公路沿线加油站建设,鼓励大型骨干企业将零售体系向农村及偏远地区进一步延伸。以合规供给方能挤压非法经营的空间。
民生安全无小事,治理效能见真章。这场“大扫除”专项行动,早已超越了“查扣多少吨黑油”的数字范畴。既是对“底线思维”的践行,也是对“系统观念”的检验,更是对“为民初心”的诠释。随着行动向纵深推进,我们期待看到的,不仅是黑加油点的“销声匿迹”,更是一个安全有序、公平透明、绿色高效的成品油市场生态。这既是守护亿万群众安全感的必然要求,也是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血脉”根基的应有之义。
责任编辑:闫弘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