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技日报 时间:2025-07-03 17:24
“未来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会”近日在河北省保定市举行,来自政府、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的院士专家与相关代表,围绕以产业创新牵引科技创新,精准出题、精准答题,推动储能高质量发展,展开深入探讨。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立泉指出,储能技术已成为新能源革命的核心支撑。我国在锂电池、钠电池等前沿领域虽已取得突破,但仍面临关键材料创新、产业链协同、高端人才培养等挑战。各界应坚持创新驱动,加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联动,鼓励“从0到1”的创新探索,推动应用场景的深入结合,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构建“学科交叉+工程实践”的培养模式,让青年人才在一线课题中成长。
华北电力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毕天姝提出,面对未来能源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应打破壁垒,促进学科领域交叉融合,构建多部门、多领域、多学科的交叉合作机制,培养学科交叉协同攻关团队,加强基础理论、关键技术攻关,加快重大关键技术产业化,统筹全链条科研体系的纵横布局。华北电力大学和保定市共建的燕赵电力实验室,正致力于打造一流的科研创新平台、新型产业孵化平台、战略决策咨询平台和产教融合体制机制创新示范平台。
先进储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兼首席科学家钟发平认为,新型储能产业存在行业无序竞争、低端产能过剩、市场化转型阵痛,以及关税壁垒、绿色壁垒等核心痛点,一体化应对是破局破卷出路。
据介绍,钟发平推动成立大储能生态创新联合体,用产业创新牵引科技创新,构建产业全生态体系和产品全生命周期闭环,实现生产要素的快速流转,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减少了低端产能的重复建设。成立以来,大储能生态创新联合体快速拓展了独立储能电站、零碳园区、智能微网等应用场景,形成了绿色能源一体化整体解决方案。同时,联合体还积极开展数字化安全诊断技术研发,实现了高选择性氯化提锂工艺颠覆性创新。钟发平还带领团队创新混合储能技术,以两种和两种以上不同特性的储能器件混合搭配,通过优势互补组成优化的储能系统,有效满足储能多元化场景需求。
在大储能生态创新联合体专家委员会的组织下,产业链企业基于市场需求和产业痛点,提出创新课题,联合体内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据此针对性开展技术创新,并由产业链企业为研发成果提供验证、试错和孵化平台,缩短技术迭代周期,形成了一批科技成果,培养了兼具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我国新能源产业规模全球领先,但也面临系统性挑战。为此,大会发布《未来能源产教融合倡议书》,呼吁构建产学研用金协同创新生态,推动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协同合作,形成“始于科技、兴于产业、成于资本”的良性循环。同时,发挥产业引领优势,推动产业与教育深度融合,强化培养复合型人才,加速科研成果转化。
责任编辑:于彤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