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5-06-25 17:38
新能源与电力合作成为中国-中亚合作新亮点
全球能源互联网经济技术研究院 史谢虹 岳锋利 陈孜
2025年6月16~18日,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如期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此次峰会不仅标志着该新型多边元首对话机制的实践深化,更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能源结构转型进程显著提速的宏观背景下,为区域协同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与会各方聚焦于共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之目标,其中,新能源电力领域合作以其显著的活力、深远的互利共赢潜力,正日益成为驱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支柱,为这一宏伟战略构想提供核心动力。
资源禀赋与发展需求:铸就合作共赢基石
中亚地区坐拥令人艳羡的“风光”宝藏。广袤的土地、充足的光照与强劲的风力,使其可再生能源开发潜力惊人。以哈萨克斯坦为例,其风电集中式开发潜力高达19095TWh/a,太阳能集中式开发潜力更达59093TWh/a。乌兹别克斯坦同样雄心勃勃,计划到2030年将绿色能源占比提高至50%以上,未来五年将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25吉瓦,预计年均发电量可达640亿千瓦时。这些数字背后,是亟待开发的巨大商机。
近年来,在习近平主席“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指引下,我国已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域的领跑者。截至2025年3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19.66亿千瓦,同比增长24%,约占总装机的57.3%,可再生能源继续保持新增装机的主体地位,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历史性超过火电装机。我国不仅拥有全球最完整、最先进的新能源产业链,在光伏组件、风力发电机、特高压输电、智能电网等关键技术和装备制造上占据主导地位,更积累了丰富的项目规划、融资、建设和运营经验。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光伏组件的成本不断降低,发电效率不断提高;风机制造技术成熟,已具备自主研发和生产大型海上和陆上风机的能力;特高压输电、柔性输电技术实现广泛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沿技术深度融入电网系统,大幅提升电力传输效率,为大规模清洁能源并网与高效利用提供坚实保障,能够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和服务。
这种资源禀赋与产业能力的“天作之合”,使新能源电力合作成为中国与中亚国家最具互补性和战略契合度的领域之一。对中国而言,合作有助于拓展绿色技术装备与服务的国际市场,优化海外能源投资布局,并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树立标杆。对中亚国家而言,引入中国的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是其加速能源结构低碳转型、保障能源供应安全、实现经济多元化发展的关键路径,更是兑现其国家自主贡献(NDC)气候承诺的核心支撑。
峰会引领,硕果盈枝:合作项目遍地开花
2023年5月,首届中国—中亚峰会在西安举办,为能源合作搭建了坚实的制度框架,设立了常设的能源合作机制。第二届峰会在阿斯塔纳举行,无疑为这一合作注入了更强劲的政治动力,创造新契机。在高层战略引领下,一大批标志性新能源项目在中亚广袤的土地上拔地而起,从蓝图变为现实:截至2022年底,中电建投资参建哈萨克斯坦的札纳塔斯风电场、图尔古松水电站、阿克莫拉州风电站等一系列可再生能源项目的总装机容量超过1000兆瓦。2023年底,由中能建投资的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州1吉瓦光伏项目首期400兆瓦并网发电,该项目是中资企业在中亚地区投资的最大光伏项目。运营后,年发电量可达约24亿度,预计每年实现减排二氧化碳240万吨,等效节约5.2亿立方米天然气。2024年5月,中电装与许继集团组成联合体同塔吉克斯坦帕米尔能源公司承建塔吉克斯坦戈尔诺—巴达赫尚自治区22个城镇建设分布式风光储站,该项目为塔吉克斯坦首个风光储综合能源项目,将为塔吉克斯坦民众提供清洁、高效的电力资源,每年可节省标准燃煤约500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4000吨,以绿色能源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这些项目不仅带来了清洁电力,更创造了大量本地就业机会,促进了技术转移和能力建设。中国企业在项目建设中普遍重视本地化采购和雇佣,为当地培养了一批新能源领域的技术工人和管理人才,真正将合作的根基扎深于当地土壤。金风科技已为中亚地区3个项目提供风电机组产品,累计容量近600兆瓦,并计划在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投资建厂,实现风机本土制造。中能建的乌兹别克斯坦光伏项目在建设与运营期间,为当地提供约1600个就业岗位,带来1.4亿美元的税收收入。在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州,中国企业主导建设的储能电池材料回收工厂年处理5万吨废旧电池,将钴、锂等金属回收率提升至98%,标志着中亚地区首个完整的“电池生产—系统集成—回收再利用”闭环产业链正式成型。
创新模式,拓展维度:合作内涵持续深化
中国与中亚的新能源电力合作,已从单一的项目建设,向更丰富、更深层次的模式演进,将工程技术优势转换为能源电力体系共建,为欧亚能源互联奠定基础。
技术标准运维对接。中国积极分享其在新能源并网、调度、运维等方面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双方通过联合培训、技术研讨会、人员交流等形式,持续加强中亚国家在新能源规划、政策制定、项目管理和技术运维方面的能力建设。中国远景能源与哈萨克斯坦Samruk Energy合资风机与储能系统工厂全面导入中国GB/T 36547储能并网标准体系,其产品通过哈萨克斯坦KEGOC电网认证,快速调频响应速度达到≤50ms的欧洲ENTSO-E标准。这是我国储能技术标准首次在中亚市场获得官方认可,为后续技术输出奠定规则基础,标志着从单纯设备出口向技术标准输出的转型突破。
全产业链协作深化。合作不再局限于电站建设,向上游延伸至设备制造本地化,应用中国推动的“技术转移+制造本地化”模式重塑区域产业链。2025年4月15日,中能建牵头实施的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光储一期项目进入质保运维阶段,是中国新能源全产业链出海的系统化实践,通过全方位技术整合、管理创新与国际合作,实现了中国技术标准与工程管理模式的落地,为中亚能源结构转型提供可复制的“光储一体化”模板。
区域电网互联互通潜力释放。在满足本国需求的基础上,探索利用中亚丰富的可再生能源,通过电网互联实现区域内乃至更广范围的绿色电力贸易,将中亚打造为“亚欧大陆绿色电力枢纽”的构想日益清晰。第二届峰会再次强调了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重要性,为未来电网层面的“中亚能源共同体”深度合作铺路,实现通过绿电贸易增强区域能源韧性和凝聚力。
绿色金融支撑强劲。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丝路基金、中国政策性银行(如国开行、进出口银行)以及商业金融机构,为中亚新能源项目提供了多元化的融资支持。中国倡导的绿色金融理念和实践,将环境效益转化为金融信用,建设符合中亚国家特性的绿色投融资模式,正为中亚绿色转型注入宝贵的资金活水。
挑战犹存,携手破局:共筑可持续未来
尽管中国—中亚深化合作前景光明,仍需共同应对挑战。一是政策与监管环境。部分中亚国家新能源政策框架、电价机制、并网标准仍在完善中,长期稳定性和透明度有待提高,可能影响投资者信心和项目可持续性。峰会上达成的共识为改善营商环境提供了顶层指引。二是基础设施瓶颈。部分国家电网相对薄弱,消纳大规模波动性可再生能源的能力有限,需要同步加强电网升级改造和储能设施配套建设。三是地缘政治波动。区域及全球地缘政治经济形势变化可能对项目融资、供应链稳定、市场预期带来不确定性。
面向未来,在中国—中亚峰会搭建的高层对话机制下,双方持续加强政策沟通与协调,推动建立更稳定、透明、可预期的投资和监管框架,促进长期合作;共同规划并投资于电网现代化和智能升级,提升电力供应的可靠性与效率,为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拓展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推动创新金融工具使用,增强项目韧性,应对全球市场波动,提高基础设施项目的抗风险能力;深化技术交流,共同探索适合中亚特点的低成本高效益储能解决方案,解决能源供应不足和结构性问题,推动区域能源系统的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
习近平主席此次中亚之行及第二届峰会的成功举行,再次彰显了中国与中亚国家共建命运共同体、共享发展机遇的坚定决心。在元首外交的战略引领下,在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中,中国与中亚国家必将携手并肩,克服挑战,推动新能源电力合作不断迈上新台阶,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强大的绿色动能。
责任编辑: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