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能源中国IOS版

  • 能源中国安卓版

  • 陇上孟河

X
您的位置 > 首页 -> 观点

AI背后的能源消耗,你了解多少?

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5-04-17 16:05

见习记者 王可 中国能源新闻网记者 白宇

  当前,人工智能(以下简称“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在带来便捷与高效的同时,其背后隐藏的庞大能源消耗却较少被人留意。国际能源署近日发布的《能源与AI》报告,揭示了AI能耗的真实数据。

  当用户与AI完成一次对话,云端服务器便会消耗2瓦时电能,约等于开灯十分钟的耗电量;若使用AI生成一段视频,所需电量则升至50瓦时,足够一台电风扇持续运转约1小时。

  然而,在全球科技巨头竞逐大模型赛道的算力竞赛中,能源消耗的代价远超公众想象。报告以OpenAI的GPT-4为例,该数据模型在持续14周的数据模型训练中消耗了42.4吉瓦时电力,日均耗电0.43吉瓦时,这堪比2.85万户欧美家庭的日均用电量。但这仅仅是AI能耗的冰山一角——

  放眼全世界,2024年全球数据中心耗电达415太瓦时,占据全球总用电量的1.5%,与英国全年用电量相当。其中,美国数据中心耗电量180太瓦时占全球45%的份额,其次是占据25%的中国和占据15%的欧洲。过去十年,美国数据中心用电量增长迅猛,2015至2024年间以年均约12%的速度增长,2024年耗电量达180太瓦时,超过美国全社会用电量的4%。同时,中国的数据中心行业自2015年起也显著扩张,2015至2024年间电力需求年均增长15%,而同期中国全社会用电量年均增速仅为7%,目前中国数据中心年耗电量约100太瓦时,大致相当于国内电动汽车的年用电量。

  未来AI能源消耗图景更具冲击力,报告预测,到2030年,全球数据中心用电将飙升至945太瓦时,逼近日本当前全国用电规模。

  面对数据中心电力需求的极速增长,全球能源供给结构正呈现多元化趋势。报告显示,可再生能源将满足近一半的新增用电需求,天然气和煤炭紧随其后。美国德州的风电园区与中国内蒙古的光伏基地,正逐渐成为新一代“数字油田”。

  同时,能源系统正加速向电气化、数字化、互联化和去中心化演进,AI技术被寄予厚望,有望用于优化电网调度、提升能源效率及降低排放。然而,报告同时强调,AI与能源行业的互动呈现明显的“双刃剑”效应,在带来希望的同时,也可能给保障能源安全带来一定压力。

  为平衡AI发展与能源安全,报告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一方面是基建升级,各国需加大可再生能源装机与智能电网、储能设施投资,以匹配数据中心等新兴负荷需求。另一方面是能效革新,推广液冷技术、模块化设计,将数据中心能效比(PUE)降至1.1以下,并通过“虚拟电厂”实现算力与分布式能源的动态匹配。此外,还需建立政策制定者、科技企业与能源行业的常态化对话机制,推动技术标准与政策框架的衔接。

  不难看出,人类在提升AI运行效率的同时,也使其成为了更高效的能源消耗体,这种效率与能耗并存的现象是技术发展中的精妙悖论。当挪威的数据中心将服务器余热输送至城市供暖系统,当深圳的虚拟电厂通过AI实现负荷调节,能源与AI的关系正从简单的“消耗与被消耗”,转向更深层的“赋能与被赋能”。在AI与能源相互交织的未来,如何实现“Energy for AI and AI for energy”(能源赋能AI,AI革新能源)的良性循环,将成为决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命题。

  责任编辑:沈馨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