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 时间:
科技兴煤推进产业链绿色发展
煤矿机器人已纳入安全改造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支持范围
于学华
为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煤炭行业不断突破转型升级瓶颈,占领煤炭科技制高点。上半年,全国掀起了煤矿智能化建设新高潮,煤炭开采向智能化阶段迈进。而对于煤炭的消费环节,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步伐从未减慢。可以乐见,科技创新让煤炭全产业链实现绿色发展更具底气。
煤炭开采搭上高科技快车
煤炭智能化开采与行业绿色发展息息相关。从最初的人工采煤,逐步发展到机械化,再到现在的智能化开采,科技创新在煤炭产业链的生产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煤炭智能化开采是新一代采矿业技术竞争的核心。”在日前召开的全国煤矿薄煤层智能开采现场推进会上,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王显政表示,煤炭智能化开采可以带动建立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等突出优势,增强煤炭企业核心竞争力;可以推动煤炭开采向清洁生产方向转变,有助于实现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据业内人士统计,截至2018年7月,全国煤矿采煤、掘进机械化程度已分别达到78.5%、60.4%,比2012年均提高近10个百分点。全国很多矿井主要生产系统实现了地面远程集中控制,井下无人值守的机电岗位是2016年的2.4倍。全国已经建成70多个智能化采煤工作面。
煤炭智能化开采是大势所趋,今年全国多地正式跨入了煤炭智能化“无人开采”阶段。近期,辽宁省首个智能化综采工作面在铁煤集团小青矿开采成功。
贵州省采煤了开启“无人驾驶”模式。日前,贵州省科技厅和贵州省能源局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携手推动煤炭开采智能化和机械化水平。5月27日,龙滩煤电公司矿井3124南工作面成功进行了智能化综采试车,标志着四川省煤矿开采正式迈入智能化开采序列。在日前召开的江苏省2019年安全改造项目建设方案论证会上,徐州李堂矿业公司薄煤层综采自动化控制安全改造项目通过论证,成为江苏辖区煤矿首个上马无人工作面的矿井。今年,山东省煤矿智能化建设计划投入资金14.67亿元,建设164个智能化采掘工作面。
伴随煤炭智能化开采迎来大发展,煤矿机器人技术也备受关注。今年1月,国家煤监局正式公布《煤矿机器人重点研发目录》,首次明确提出聚焦关键岗位、危险岗位,重点研发应用掘进、采煤、运输、安控和救援五大类、38种煤矿机器人。7月29日,国家煤矿安监局召开2019年第三次新闻发布会指出,煤矿机器人已经纳入安全改造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支持范围。
近日,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副局长宋元明出席2019夏季全国煤炭交易会时指出,要坚持以“第四次技术革命——推进建设煤矿智能化机器人”为支撑,继续落实企业的主体责任。
清洁利用取得实质性进展
在煤炭产业链的消费端,我国一直致力于加快推进煤炭清洁化利用,成绩可圈可点。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也离不开技术的升级进步。
当前,煤炭在煤电领域实现了清洁利用。我国已经拥有世界上最严格的燃煤发电污染物排放标准,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清洁高效煤电系统,煤电超低排放机组超过8亿千瓦。
“十三五”期间,我国煤炭深加工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记者从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了解到,经历“十三五”以来的升级示范,我国煤气化、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煤制化学品等工艺流程基本被打通,建成投产了一批示范项目,验证了自主技术可行性,部分项目具有一定经济竞争力,装备国产化程度总体达到95%以上。《煤炭深加工产业示范“十三五”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我国要重点开展煤制油、煤制天然气、低阶煤分质利用、煤制化学品、煤炭和石油综合利用等工作,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值得注意的是,在国产化10亿方/年甲烷化工艺及催化剂、煤制芳烃等方面,尚未有成熟稳定的示范业绩,需要加快相关技术攻关。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有关人士建议,“十三五”后期,我国现代煤化工应以国家能源战略技术储备和产能储备为重点,积极稳妥推进煤炭深加工产业升级示范。在水资源有保障、生态环境可承受的地区,开展煤制油、煤制天然气、低阶煤分质利用、煤制化学品、煤炭和劣质原油综合利用等升级示范,提升煤炭转化效率、经济效益和环保水平,推进煤炭由燃料向原料与燃料并举转变,进一步发挥煤炭的原料功能。
在散煤消费领域,我国也已步入清洁化发展道路。资料显示,兰炭民用、兰炭气化、固硫抑尘型煤和型煤解耦炉、兰炭专用取暖炉等新型高效炉具,比过去传统民用散煤大气污染物排放减少80%~90%,对边远山区和经济落后地区散煤治理工作具有重要作用。煤炭科学研究总院煤炭战略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吴立新指出,以先进高效的煤粉工业锅炉替代落后的中小燃煤工业锅炉具有多重效益。她建议应用低灰、低挥发分、低硫、高热值清洁型煤并配套先进炉具替代传统燃煤取暖方式。
按照相关规划,到2020年,通过超低排放发电、现代煤化工、传统煤化工绿色升级、大规模低阶煤中低温热解和工业锅炉、窑炉燃煤超低排放治理技术措施,使我国煤炭消费总量的近70%实现清洁利用。
责任编辑:高慧君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