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陇上孟河

  • 中电智媒IOS版

  • 中电智媒安卓版

X

陕西渭河发电:真情洒满扶贫路

来源: 时间:2020-08-07 16:06

  中国电力新闻网讯 通讯员 王文静 报道 春暖花开的礼泉县昭陵镇山西头村,处处生机盎然。一条条宽阔平整的水泥路向前延伸;一幢幢砖混结构的农房散落路边;成片的红提葡萄园满目葱茏,村民们置身园中除草剪枝,劳作之间相互谈笑风声;公园般的活动广场上,老人晒太阳孩子嬉戏,脸上洋溢着淳朴的笑容。整个乡村都显得整洁、清新,让人眼前一亮。很难想象四年前的山西头村还是远近闻名的省级贫困村。

  时间追溯到2016年,乘国家扶贫政策东风,在礼泉县昭陵镇北部旱腰带地区走来了陕西渭河发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渭电公司)驻村工作队。工作队受渭电公司党委委派,坚持长期驻村,与村民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努力,村整体情况有了可喜的变化。几年来,通过上级党委的支持和渭电公司的大力帮扶,驻村工作组协助村两委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积极摸索探讨致富的路子,争取项目、协调资金,联系外出务工岗位,通过努力,通村公路和村内主要街道硬化32000平米;全村铺排管道1万多米,实现农田暗管入地灌溉;新建活动广场已成为村民聚集中心;两个占地1000平米的葡萄交易大棚投入使用。村民种植红提葡萄成为主流,部分村民种植大红袍花椒、养殖生猪,部分村民外出务工。美丽乡村有了焕然一新的气象。

  找准路子,提升乡村“造血”功能

  春夏之交,熏风拂面,丘岗葱绿。站在红提葡萄园旁,看着绿油油的葡萄叶随风起舞,朵朵葡萄花香气四溢,引来一群群辛勤的蜜蜂,村民王金卓脸上乐开了花。“等到盛夏,我就想坐在葡萄架下,听着葡萄生长的声音,乘着凉,这日子真叫舒坦。”王金卓说,自从工作队来到村里,他的见识广了,生活好了,日子越来越有味。王金卓提到的红提葡萄,正是近年来工作队和村两委帮扶山西头村发展壮大的产业扶贫新项目。

  以前,该村的传统产业是苹果种植,但因品种优良性差,管理技术落后,销售渠道少等原因导致收益一直不好,群众种植积极性不高。后来在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帮扶下村民开始引进红提葡萄种植,逐步改变以前的苹果种植,提高了收入。部分村民尝到了甜头,工作队和村两委看到了致富苗头,决定努力发展红提葡萄种植,扩大种植规模。为了打消村民们的顾虑,大张旗鼓地树立致富带头人,以王金卓种植红提葡萄脱贫的事迹,发动贫困户一起种葡萄,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氛围。多次邀请杨凌农科院教授、咸阳农机管理中心技术人员和有经验的种植户给大家讲解果树管理和销售,手把手指导村民掌握种植技术。把技术专家“请”进村务微信群,随问随答,为村民科学种植送上致富经。几年来工作队和村两委与村民们肩并肩选址挖坑、填埋细土、施肥灌溉,精耕细作,大家伙拧成一根绳大步奔小康。通过各方努力,全村红提葡萄种植率达到90%以上。每亩产量在3千斤-4千斤,每斤价格在2.5元-3.2元之间。

  如今,满山的红提葡萄园成了山西头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到收获的季节,乡村瓜果飘香,藤架上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吸引来了远近的客商,看货订购热闹非凡,逐步形成村民致富的一条稳定途径。

  宣讲政策,坚定村民脱贫信心

  2019年以来,渭电公司党委、经营班子十分重视精准脱贫工作,多次召开党委会、总经理办公会研究扶贫工作,制定帮扶计划及措施。总经理、纪委书记、党委工作部主任多次下乡调研,走访入户,认真听取每一位帮扶对象的诉求,了解他们内心活动与急需解决的问题,引导村民自己谈理想、定目标、出措施,帮助村民树立“穷则变、变则通”的思想认识,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跨越,真正达到“输血治标、造血治本”的目的。

  如何能让村民尽快致富,什么项目才能增加他们的经济收入?是驻村工作队日夜操心的事情。在对农村、农业、农民都不熟悉的情况下,他们从政策学习做起,积极融入村民生活,深度掌握村民实际情况,一头扎入扶贫工作中。

  说干就干,工作队先强支部,通过“三会一课”,制定议事规则,强化内外监督,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很快凸显。随后,逐户家访、下田间地头体验生活,建立贫困户详细档案,整理调研资料,在第一书记的带领下,工作队有的放矢详述帮扶举措。大力在产业种植、养殖业上做起了文章。积极改良现有红提葡萄种植品种,把红提葡萄作为山西头村的支柱产业来打造,充分利用互联网+模式,把山西头村红提葡萄产业做大做强。扶持精通养殖业的村民养殖生猪。同时,经公司党委安排,确定31户贫困户与渭电公司中级管理人员结成对子,定期开展走访帮扶,送温暖、送关怀。

  日子一年年,越过越有盼头了,山西头村村民们觉得迈向小康的幸福路原来并不遥远。在渭电公司党委指导帮助下,工作队担当履职,一心为民,千方百计改变着贫困村生产生活面貌,发挥了企业与帮扶村的连心桥作用。

  党建融入,春风化雨润民心   

  2020年6月10日下午,渭电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王明川亲自带队,各党支部党员、团员等40余人组成的志愿服务队来到山西头村,开展以为贫困户平整家中院落,清理田间杂草为主要内容的“党建+扶贫实践”志愿活动。

  在五保户邵永林家里,志愿者们手拿铁锹、扫帚打扫庭院,拔除杂草,清除垃圾,角角落落忙的热火朝天。此情此景深深的感动了邵大爷,他热情的邀请大家喝水歇息,并握住正在拔草的总经理王明川的手,激动的说:“政府去年为我家盖了两间宽敞明亮的房子,让我们一家结束了住土胚房的日子,你们又来帮我们打扫院子,让我们干干净净的生活,感谢党,感谢你们对我这个五保户的关心啊。”

  把脱贫攻坚工作当做砥砺党员党性的“磨刀石”“试金石”,让党员从中接受教育、得到教育、发挥作用,是渭电公司党委组织此次活动的初衷。通过山西头村之行,党员们纷纷感慨道:“在扶贫帮困中体验劳作的艰辛、感受发展的重任,使我们更加坚定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

  怀揣温度,多年难题热心解决

  山西头村2470多亩耕地均处于旱源地带,水源严重不足,每到春灌、秋播时节村民为浇地都会牵扯很大精力。村民的烦心事就是渭电公司的奋斗方向。2014年至2015年间,公司和村委会共同岀资将深井水通过管道引入每户田间地头,并在村上增加一个机井水源点,2个60立方的水罐,扩大引水量及山顶农田浇水问题。

  但是长时间抽水水泵频繁损坏。2017年7月,烈日炎炎,村里的抽水泵又坏了,苗圃和庄稼都晒得低下了头,村民们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同样着急的工作队同志将这一情况汇报给渭电公司党委,经多部门通力协调,火速派精兵强将赶赴山西头村,援驰乡亲。援兵们在中午时分到达,立刻深入田间地头,了解具体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后,顾不上吃饭就投入检修工作中,不仅更换了新水泵,检修了电机,并对水泵控制回路进行改造,加装了时间继电器,这样当水抽够设定时间后就自动停止,水泵就不会因长时间运转而频繁损坏, 困扰村民多年的难题连根铲除,大家高兴的拍手叫好。打这以后,渭电公司主动承担起了山西头村浇灌设备的检修维护,职工们都以为乡亲们分忧解难为荣。

  学子求知路,爱心来相帮

  2016年8月,贫困户李民英收到孩子的大学录取通知书高兴不已,但看到不菲的学费后又不知所措。这一切被细心地第一书记李贵勤看在眼里,焦急的仿佛自己的孩子遇到了困难,马上联系公司党委筹措助学金。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公司党委和领导班子听说后非常重视,研究决定今后给每位考上大学的贫困户子女赞助2000元,进行一对一的捐资助学,帮助他们圆梦大学。受到帮助的学生王涌尌激动不已:“感谢渭电公司对我们的帮助,我要发奋学习,用优异的成绩回报爱心人士”。

  至今,山西头村已有5名贫困户子女领取到渭电公司的助学金。重视助学帮扶,彰显扶贫扶智,是渭电公司脱贫帮扶的理念。

  主动作为,不辱使命献真心

  2016年以前,由于家中底子薄,常年患病。王金榜一家生活十分困难,灰心的他甚至有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对生活没有了信心。渭电公司工作队驻村后,经过对王金榜一家人生活情况的了解,第一书记李贵勤决定与他结对帮扶。在得知王金榜有发展养殖产业的意愿后,李贵勤主动从生产、销售各个环节进行调研,为他量身打造了养殖生猪的产业脱贫发展路子,并申请互助资金贷款1万元,帮助他建立起养殖场。仅仅过了一年,第一批生猪出栏销售后,王金榜就有了2万多元的经济收入,生活一下子有了盼头。如今他年养猪200多头,收入10万多元,成了村里脱贫致富的榜样。

  王金榜脱贫致富的例子,是渭电驻村帮扶以来大力开展产业脱贫的一个真实写照。自2014年以来,渭电公司立足山西头村实际情况,持续实施特色产业精准帮扶工作,累计投入产业帮扶资金769118元。购买农田管道1万多米,全村实现农田暗管入地灌溉,打通阻碍发展的关键。发展了红提葡萄、苹果、核桃为主的种植产业和生猪为主的养殖产业,形成绿色生态产业发展格局。仅2019年全年,通过拓宽农户产业发展渠道,就为贫困村民带来人均5000元以上的纯收入。2016年至2019年间先后带动27户95人实现脱贫,综合贫困发生率由建档时的22%下降到0.3%。

  一点一滴鱼水情。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决战之年,遭遇疫情影响,各项扶贫工作任务更重、要求更高,渭电公司以更强的力度、更实的举措,抓重点、补短板,始终把电力扶贫的使命和责任扛在肩上,把实现村民美好生活的愿景放在心中,为脱贫攻坚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周小博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7区18号楼

邮编: 100070

Copyright©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中电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电力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