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 时间:
裤管沾满泥土 心中满是真情
——记云南曲靖供电局驻村扶贫第一书记张泽道
中国电力新闻网通讯员 杜明彦
云南省宣威市杨柳镇群山环绕,壁立陡峭。
2019年2月25日,曲靖供电局下属配售电公司党支部书记张泽道来到杨柳,担任可渡村驻村扶贫第一书记。18年前,这个杨柳人考上大学,走出大山;今天,为帮助村民建设一个让人不愿离开的故乡,他又回到这里。
在可渡的日夜里,他俯下身子,和村民劳作在一起,心贴在一起,彻底融入可渡。
他的回来,亦是一次回归。
探路
到可渡之前,张泽道就多方讨教,对曲靖大多数县区的扶贫产业有了一定了解。到了可渡后,他和驻村干部蔡俊强、李金美一起,利用村民早晨出工前和晚上收工后的时间,对分布于10个村民小组的347户贫困户逐一走访。每到一户,他们至少要花1个小时,重点了解村民的养殖种植意向和当地农业的优势、特色。
经过深度调研后,张泽道向杨柳镇党委政府提出了发展面条产业的方案,当即得到镇党委书记的支持。建面条厂的方案获准后,张泽道便和蔡俊强、李金美,利用每周仅有的一天休息时间,驾着私家车,前往曲靖、宣威等地寻找合作对象。
他们先后跑了多家企业,最终经人引荐,在昆明找到了愿意合作的餐厅老板程家烈。对方愿意一起出资建厂房,并同意按照议定价格兜底收购村民种植的麦子。2019年7月,占地5300平方米的面条厂正式开工建设。
同年秋冬季节,杨柳镇种下了4000多亩麦子。
按每亩1200元至1500元计算,种麦子的人家每年可户均增收3600元至4500元。如今,可渡人的产业远不止这些。在扶贫林果基地,70多亩突尼斯软籽石榴、40多亩大树杨梅、30亩蜂糖梨的树苗已移栽成活,未来几年,年均可为村民提供近百万元的收入。
此外,100多亩朝天椒现已每年创收四五十万元。
笃行
脚上沾了多少泥土,心中便沉淀了多少真情。
岩头小组的村民詹大令在村委会干了11年,妻子如今也是岩头小组党支部书记,夫妇俩告诉笔者:“之前村里也来过扶贫干部,但像张书记这样不怕脏吃得苦的,绝无仅有。在村里搞人居环境提升的那段时间,张书记整天和村民一起,提畜尿、铲畜粪、端垃圾,浑身上下沾满了粪尿。”詹大令所说的人居环境提升,是对全村环境的大清扫、大整治,既是一项上级要求的规定动作,也是张泽道脱贫工作中的重要一环。“脱贫不单是吃得好穿得暖,更重要的是摆脱贫困的习俗和文化。而好的习俗和文化,在肮脏邋遢的环境中是养不出来、孕育不了的。”在这项工作中,张泽道等带领100多人的清扫队,逐村逐户清理堆在村中的粪堆、草堆、柴堆,捡拾、清运路边和沟中的垃圾。
参加了这次工作的村民阚应菊告诉笔者,清扫时张泽道总是走在最前面。她经常看到张泽道端着流淌着脏水的畜粪往清洁车里送,一忙就是一整天,裤子常常被脏水浸湿也浑然不知。“虽然我们是常年干粗活的农民,但是在吃得苦不怕脏方面,都比不上张书记。”阚应菊感慨道。
致富不致富,关键看干部。张泽道在村间的劳作,赢得了乡亲的赞同。而他在办公室的付出,亦让同行的扶贫队员感动。来到可渡后,他与蔡俊强、李金美一起对347户贫困户的信息进行全面梳理和动态更新,将2013年以来家庭子女入学、外出务工、健康状况等发生变化的信息全部收集、录入系统。在开展该项工作的3个多月里,3个人常常加班至凌晨4点。期间,张泽道因患重感冒引起肺炎,他便把输液瓶提到办公室,一边输液一边录数据,直到深夜。
融情
“把心留在村里”,这是张泽道来可渡的初心。
张泽道关注村民的一点一滴,觉察和体味他们的所需、所苦和所感,努力把每一件事都做在村民的心坎上,让自己真正成为每家每户的帮扶者、服务者,让大家切身感受到自己的贴心、奉献和不一样。
胡家冲村民小组的吕绍荣,因早年长期从事水泥搬运工作,罹患肺气肿,2019年在杨柳镇卫生院住院半个月不见好转,遂转至宣威市人民医院医治,后又再次转院至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因异地住院需下级医院出具转院证明才能办理医保报销,吕绍荣的妻子张菊花又不识字,无法办理,情急之下她忙给张泽道打电话。张泽道知道后,立即联系朋友帮忙,不仅帮助办好转院证明,还委托人将转院证明带到昆明,送到张菊花手上。
吕绍荣一家如今每每谈起张泽道,总是连声说着感谢。
走在村里,村民总会热情地与张泽道打招呼,那一声招呼里饱含感激之情,亦如张泽道对这方土地的深情守望。
责任编辑:张媛媛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