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能源中国IOS版

  • 能源中国安卓版

  • 陇上孟河

X
您的位置 > 首页 -> 管理

国家能源集团重庆电厂:忆往昔 话今朝 见证新发展

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5-04-28 10:09

阳毅

  4月15日,一群白发苍苍的老人汇集在通往国家能源集团重庆电厂的道路上驻足观望。“老李,你看这输煤栈桥!”杨大华一边说着,一边拽住同伴李辉海。顺着杨大华所指的方向望去,全封闭的输煤系统正将燃煤无声无息地输送,即使有风掠过,却再不见煤灰打着旋儿飘落。老人们不约而同地望向烟囱,那里飘着淡淡的白烟,把记忆带回他们初入重庆电厂之时。

运行中的重庆电厂66万千瓦新机组。

  就在这一天,重庆电厂几十名退休职工再度聚首,忆往昔、话今朝,见证企业的发展变化。
  忆往昔 老一代电力人的岁月回响
  张俊是重庆电厂此次安排接待这群老职工的工作人员,在他的带领下,老人们缓步走进重庆电厂崭新的厂区大门。他们是上世纪60年代入厂的老职工,如今的重庆电厂所在地从九龙坡搬迁至万盛关坝,眼前的一切既陌生又亲切——高耸的冷却塔、现代化的主控楼,与记忆中那古老的红砖厂房和轰鸣的老机组已截然不同。

退休职工参观厂史陈列馆。

  当他们进入厂史陈列馆,老照片中的黑白影像瞬间将时光拉回半个多世纪前,第一台老机组夯土筑基的工棚,贺龙同志于1954年为重庆电厂竣工剪彩的历史画面,上世纪80年代劳动竞赛时青年突击队的红榜,还有一本1972年的运行日志,虽然字迹已模糊,但封面“为人民发光发热”的标语仍醒目如昨,他们指着照片里的熟悉场景,记忆的闸门轰然打开,那些并肩奋战的日夜、机器轰鸣的车间、挥汗如雨的检修,仿佛就在昨天。
  “瞧,老杨,这不是你吗?那会儿咱们一起抢修锅炉,三天三夜没合眼啊。”顺着同伴的话语,杨大华突然驻足,皱纹里漾开笑意。照片里二十岁的他正和工友们扛着耐火砖,背景是尚未加装除尘器的老烟囱。身边的老伙伴们围拢过来,七嘴八舌还原着记忆中的细节:当时的给水泵如何“认生”,每次启动都要用棉纱蘸机油暖机;每天清晨用长柄铁钎捅开锅炉底部的积灰闸门,昨夜燃烧殆尽的煤渣便哗啦啦坠入地沟,腾起一片呛人的灰雾;中控台的仪表盘上,黄铜指针在红色警戒区边缘颤抖,值班员会用搪瓷缸敲打压力表,震落卡住的指针。他们移步至新机组模型前,望着66万千瓦机组的剖面图,仿佛在端详自己长大成人的孩子。
  “截至目前,我厂单日最高发电量达4485.39万千瓦时。”张俊的一句解说词引发一旁的老职工们感慨:“现在一天发的电,抵得上我们那时一个多月呢!”
  走出陈列馆,参观的老职工们抬头望向湛蓝的天空,笑着说:“咱们那会儿,烟囱可冒不出这么白的气。”随着笑声随风荡开,与厂区内新机器的嗡鸣交织在一起,仿佛一场跨越两个世纪的对话。
  话今朝 新一代电力人的赓续前行
  参观完厂史陈列馆,在落实好安全措施的前提下,退休职工们跟着张俊进入了现场,见证新一代66万千瓦机组的雄姿。
  “新机组就是气派啊!”刚进入生产区域,老职工蒋成富就感慨万分。现任66万千瓦发电机组运行值长的周珏滨迎上前来,引领他们走进集控室,老人们的眼睛一下子被眼前的景象点亮了——巨大的电子屏幕上跳动着实时数据,操作台上不再是密密麻麻的仪表盘,而是几台液晶显示器,运行人员只需轻点鼠标就能完成各项操作。新机组控制室里闪烁的DCS系统取代了他们熟悉的仪表盘,但墙上的“安全运行天数”电子牌依然延续着当年的传统。

退休老员工在工作人员陪同下参观新机组汽机平台。

  “我们那时候,一个机组要二十多人盯着,现在你们几个人就能管这么大机组?”老职工蒋成富难以置信地问道。周珏滨微笑着解释:“现在的机组都实现了智能化控制,系统会自动优化运行参数,我们主要是监控和应急处理。”曾经的老技术员马达洪盯着集控屏幕,指了指屏幕上的温度曲线:“我们那时候,要判断锅炉燃烧情况,得靠耳朵听、用眼睛看火色,现在这些数据这么精确,操作太直观了。”
  张俊接过话茬:“马师傅,您当年的经验其实依然宝贵。我们现在这套系统,就是借鉴了老工人们总结的‘望闻问切’经验,把这些隐性知识转化成了算法模型。你们那一代人用算盘计算参数,用手工绘制图纸,为我们如今这高科技的便捷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老人们面面相觑,没想到他们当年的“土办法”竟然以这样的方式获得了新生。
  在环保设施区,老人们看见脱硫塔、除尘器、废水处理系统一应俱全,厂区内绿树成荫,与记忆中煤灰飞扬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我们那时候,下班时鼻孔都是黑的。”马达洪笑着说:“现在你们工作环境这么好,真幸福啊!”张俊介绍道:“现在的排放标准比过去严格了几十倍,我们不仅要发电,更要守护蓝天白云。”
  马达洪拉着张俊的手说:“看到你们这些年轻人把电厂搞得这么好,我们就放心了。”张俊郑重地回答:“你们的精神一直在激励着我们,现在接力棒传到我们手中,我们一定跑好这一程。”
  齐聚首 共同见证企业的发展壮大
  用餐时分,新老电力人围坐一桌。老人们讲述着当年自力更生的故事,如何在物资匮乏的年代用土办法解决技术难题;年轻人则分享着66万千瓦机组的建设历程,立项、可研核准、前期推进、项目建设、停工缓建、全面复工、投产发电各个阶段的画面历历在目。说到动情时,老职工余黔英掏出一张泛黄的黑白老照片——那是1962年她才入厂时和工友们的合影。“那时候我们多年轻啊。”她的手指轻轻抚过照片:“但看着今天的电厂,我觉得我们当年的汗水没有白流。”看着食堂明亮整洁的环境和营养均衡的配餐,余黔英不禁想起当年端着铝饭盒在机器旁吃饭的情景。一旁的年轻人们则围坐在周围,津津有味地听着老工人们讲述建厂初期的故事。
  老职工们讲述着当年的艰辛——没有大型机械,全靠肩挑手扛;冬天抢修设备,手冻得皲裂也咬牙坚持。年轻员工们听得肃然起敬,纷纷说起现在的创新成果:大数据优化运行、通过集控大屏就能监视锅炉燃烧工况,还能对比工况数据进行直观的故障诊断。两代人的故事交织在一起,仿佛一幅跨越半个世纪的发展画卷。
  “以前我们在九龙坡的老机组受限于那个时期的技术,烟囱里冒的是黑烟,废水需要在环保局的监控下小心排放,生怕一不小心就会触碰超标红线,在人们眼里,九龙坡的电厂就是个污染排放大户。”杨大华在饭桌上谈到。
  “现在可不一样了哦,杨师傅。”张俊说道:“如今的重庆电厂可是全国首批环保设施开放单位,而且是整个重庆市唯一入选的电力单位,我们实时展示涵盖烟气排放、水质监测等方面的数据,确保环保设施运行透明化。我们还通过实施白泥脱硫改造项目,年平均为周边企业消化处置白泥10.9万吨,通过投运污泥掺烧系统,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3680吨,为周边区域的10家企业实现了固废无害化、资源化处置。我们不再是污染企业,而是整个重庆市无废治理的顶梁柱了。”

两代电力人在厂区大门口合影。

  夕阳西下,参观接近尾声。退休职工们站在厂区大门口合影,不禁感慨万千。新厂区的环保指标达到了超低排放,绿树成荫的环境与记忆中煤灰飞扬的老厂区形成了鲜明对比。但更让他们欣慰的是,尽管技术日新月异,代代重电人那份“点亮万家灯火”的初心始终未变。
  回程的大巴上,老人们望着窗外,电厂轮廓在晚霞中渐行渐远、熠熠生辉。这光芒中,既映照着老一辈电力人艰苦奋斗的峥嵘岁月,也闪耀着新一代电力人砥砺前行的坚定步伐。从手扳阀门到智能控制,从煤灰漫天到清洁生产,变的是一代代的技术与设备,不变的是一脉相承的电力精神。两代人的梦想与荣光,正如那源源不断的电流,照亮着山城的每一个角落。

  责任编辑:于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