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5-02-19 13:49
陈婉冬 李霄
近期,我们探访了宁夏灵武市郝家桥镇泾灵南村和泾灵北村,通过村民和村干部的两本账,深刻感受到了乡村的新变化和新风貌。
一本是村民马恩权家的小账。走进他家的蔬菜大棚,立刻被整整齐齐、生机勃勃的番茄苗吸引了目光。
“这个番茄长得真好,你看它们都长得一边儿高,这里都开始挂果了。”一同前来的泾灵北村党支部书记王金锁掀起番茄叶子给笔者看底下刚刚冒头的小番茄。
马恩权家里有两个大棚,一个是自有产权,自筹资金6.5万元、政府补贴7万元;另一个则是租来的,年租金8000元。两个大棚的番茄每年可收获两茬,最高时地头价能达到5块钱一斤。按一茬一万多斤计算,每年两个大棚能带来近10万元的收入。
马恩权正在大棚里劳作。
“这番茄怎么种得这么好?”笔者问道。“学呗。”马恩权答道。刚刚搬迁到这里时,村民们从未接触过大棚种植,也没有种过番茄、草莓这样的精细作物。一开始都是去周边农业公司的大棚打工学习,后来自己建了棚,镇上、村里经常派专家下地来指导,技术越来越高,收成也越来越好。
王金锁回忆,村里最开始建大棚的时候困难重重。第一个项目要建40个大棚,自筹资金一个月都交不齐,许多村民需要东拼西凑甚至借钱。村里的党员和干部带头交款,做村民的思想工作,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和后顾之忧,好不容易才凑齐了这笔钱。
这些年,靠着蔬菜大棚等产业的发展,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今年,政府再次筹建了一个110栋大棚项目。
“我早上8点在群里发了消息,下午4点所有自筹资金就收齐了。”王金锁笑着说道。
“老马是村里的能人,赚钱的本领可高了!”旁边的人打趣道。
大家刚搬迁来的时候,村里唯一一辆面包车就是马恩权家的,农闲的时候拉个货、跑个运输也能赚不少钱。现在村里80%的人家都有私家车,马恩权的车都已经换到了第四辆。
这本家庭小账,反映了产业落地为村民带来的增收新途径。从单一的粮食作物种植,到现在的经济作物、特色作物的壮大,以及由此带动的技术提升、就近就业和灵活经营,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驻村第一书记吕静波则算了驻村工作的一本大账。2024年,宁夏煤业向泾灵南、北村帮扶440万元建设的7栋日光温室投入使用,为两个村集体增加收入15万元,解决本村30名以上农户就业,村民增收约70万元。
驻村工作队与村干部在大棚里了解农作物种植情况。
然而,大棚建成了,草莓种下了,销路却成了问题。灵武市的市场需求量小,价格也低,而银川市的市场早已被周边农村挤占,泾灵南、北村距离银川远,运输成本高,并不占优势。
看着村里精心培育的草莓一批一批成熟,吕静波心里十分着急。她拿起手机,从身边人开始推销,借着每周回家的机会,她把一箱箱草莓塞满了车,一筐也送、一箱也送。“有一次我回到家已经晚上9点了,一看地图,在银川市内就跑了一百公里。”吕静波说道。在过去的三年里,驻村工作队帮助村里累计销售农产品达124万余元,显著提升了村民的经济收入。
吕静波(右)正在了解草莓销售情况。
在产业发展的同时,宁夏煤业持续助力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与改善。投入21万元用于两个村更新办公设备,村民办事效率更高;118万元用于12万立方米水池泵房改造和管路铺设,村民用水更便捷;68万元用于分拣大棚项目建设和道路硬化,家门口的就业岗位更多、环境更美……驻村工作队的成员你一言我一语地“盘家底”。
村民家庭小账本记录了增收曲线,驻村工作大账本则记录了收支明细。这些“精打细算”的背后,是帮扶产业落地见效、乡村振兴之路不断拓宽的精准发力。泾灵南、北村正在从“输血”向“造血”转变,村民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两本账里有民生,也有民心。
责任编辑:于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