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赛迪顾问 时间:
构建自主创新体系 助推开发区“二次创业”
开发区是我国发展集群经济、推动技术进步的重要载体,在电子信息、现代通信、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领域培育出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企业,如联想、华为、方正等;同时,众多机制灵活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园区内也得到了长足发展。随着我国开发区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开发区已基本完成“一次创业”的任务,目前正在向“二次创业”阶段转型。开发区的“一次创业”主要以园区空间规划与扩张、产业布局、引进企业为主,而“二次创业”则把关注点更多放在完善上下游产业链、构建园区的创新体系上。
启动“二次创业”的开发区在经历了要素群集、产业主导阶段之后,基本形成较为稳定的主导产业,其产业链的上、中、下游结构特征也较为清晰,当务之急是转入创新突破阶段,充分发挥中国自主创新前沿阵地的作用,尽可能扩大技术外溢效应。如何在新形势下打造开发区的“创新链”,尽快提升园区内产业效能及其骨干企业的研发能力,成为所有开发区亟待破解的关键课题。而要破解这一课题的首要任务就是完善开发区的创新环境,构建开发区的自主创新体系。
三大原因阻碍开发区创新环境形成
赛迪顾问认为,开发区的自主创新体系涵盖软硬环境建设,是包括作为创新主体的生产创新产品的企业、具备创新知识与技能的人才、金融、商业等服务机构、提供政策法规支持与约束的政府机构等要素,以及有效整合这些要素、促进区内企业技术联动和产业关联,形成推动持续创新的长效机制。当前,我国开发区的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园区内的技术创新主要依靠企业自发进行,缺乏统筹规划,创新地域和领域都较为分散,没有形成有效的园企良性互促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自主创新方向不明,缺乏战略规划。不少开发区对于自主创新的主攻方向不明确,缺乏中长期战略规划,在企业的引进、培育、科研机构的设立、政策的支撑上缺乏明确引导,导致自主创新的技术力量分散,无法形成有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和高新技术产品。
二、自主创新机制滞后,延缓创新速度。目前,我国开发区在机制体制方面仍然存在制约自主创新的深层次问题,例如资本市场不完备,知识产权创造、使用和保护的有效机制不完善,信用体系建设刚起步,新型产学研合作模式还在探索之中。
三、创新主体之间缺乏有效协同,产学研结合不紧密。由于园区内企业之间、园区之间缺乏紧密联系和有效协同,形成了大量创新孤岛,制约了技术溢出效应。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以产业化为目的的实验开发,在整个创新链条上,没有广泛建立和形成战略联盟或协作关系,产学研结合很薄弱。
六大指标评价开发区创新环境
近年来,赛迪顾问一直关注开发区的环境建设,连续3年研究并发布了开发区投资环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在2007-2008年中国开发区投资环境竞争力研究系列报告中,从对外开放、发展转型、配套支撑、运营效率、产业生态、信息服务等六方面建立指标对我国开发区的投资环境进行了综合评估,其中的发展转型指标充分揭示了决定开发区创新环境的主要因素,包括管理模式、增长方式和机制转型。开发区作为先行先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主战场,需要在自主创新能力、体制和机制改革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鉴于此,赛迪顾问将发展转型指数作为衡量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根据该评价指标体系,宁波高新区、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和大连高新技术区分别荣膺2007-2008年高新区发展转型竞争力排名前三强,而长春经开区、厦门海沧台商投资区和上海漕河泾新兴区则荣获经开区发展转型竞争力的前三名。
表1 2007-2008年度中国开发区发展转型竞争力“十强”高新区
排 序 |
园区名称 |
1 |
宁波高新区 |
2 |
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 |
3 |
大连高新技术区 |
4 |
福州高新区 |
4 |
厦门火炬高技术区 |
6 |
沈阳高新区 |
7 |
中关村科技园区 |
8 |
无锡高新区 |
9 |
深圳高新区 |
10 |
南京高新区 |
资料来源:赛迪顾问 2008,06
表2 2007-2008年度中国开发区发展转型竞争力“十强”经开区
排 序 |
园区名称 |
1 |
长春经开区 |
2 |
厦门海沧台商投资区 |
3 |
漕河泾新兴区 |
4 |
大连经开区 |
5 |
烟台经开区 |
6 |
苏州工业园区 |
7 |
天津经开区 |
8 |
南京经开区 |
9 |
沈阳经开区 |
10 |
福州经开区 |
资料来源:赛迪顾问 2008,06
五大措施构建开发区创新体系
开发区创新体系是培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政府政策推动和企业市场竞争力驱动是开发区经济发展的双重动力。要想提升区内企业的创新能力,塑造高端园区品牌,赛迪顾问建议从以下五方面着手,建立开发区的自主创新体系。
一、加强规划指导,明确重点发展方向和领域。对于园区的创新体系进行整体规划,平衡区域发展,兼顾高技术和传统产业部门,积极扶持特色产业和重点企业,扶优扶强,强调自主创新对于产业和企业发展的贡献,形成具有创新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群。
二、完善自主创新的制度框架,包括创新风险投资等金融制度,完善创新人才引进与培养制度,执行创新导向的公共采购政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反垄断等相关法律政策的制定和完善,建立开放、公平、有效的市场竞争环境。
三、加大扶持力度,培育创新主体。加大财税、金融、投资、人才等政策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加速人才、资金、技术等向企业转移,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奖励力度,加快建立企业创新支撑平台,实现由企业主导的研发网络。
四、增强产业界与科研机构之间的良性互动,提高科研成果产业化率。鼓励合作研究,促进人才流动,打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实验开发的创新链,增强园区之间、区内企业之间的协同作用,促进园区的创新文化和先进方法向外扩散,加强技术溢出效应。
五、建设创造力强的人才队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培养原始性创新人才、工程化开发人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高级技术工人等各类人才;加强国际培训合作和国际学术交流;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加大收入分配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力度,完善技术参股和入股等产权激励机制。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7区18号楼
邮编: 100070
Copyright©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中电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电力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