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陇上孟河

  • 中电智媒IOS版

  • 中电智媒安卓版

X

变迁:从抄表卡、算盘到信息化管理

来源: 时间:

 从抄表卡、算盘到信息化管理

 


    今年46年的葛振是江苏省大丰市沈灶供电所所长,在农电战线已辛勤耕耘了近30个春秋。最近,笔者与老葛谈起这些年农村供电所的变化,他感慨地说:“科技进步使农村供电所的工作效率不断提高。在80年代,当时乡镇电管站电费抄核收的工具只有抄表卡和算盘,现在已逐步发展为网络信息化管理。”
    1981年10月,高中刚毕业的葛振到当时的沈灶电管站工作,成为该站的第一代农电工。第二年,站上安排他从事电费抄收工作,负责沈灶小街1300多个用户的抄核收任务。当时,10多本抄表卡和1把算盘就是他用于抄核收的全部工具。每月1-20日是抄表期,葛振每天带上厚厚的抄表卡,挨家挨户地抄表,每抄录完一户电表,就开收据向用户收费。有时为了抄到一户表、收上一户电费,葛振常常要跑上好多趟。有一次,葛振外出抄表时,天突然下起滂沱大雨,把工具包里的抄表卡都淋湿了。无奈,他只得用了一周时间,把抄表卡重新誊写了一遍。每月20日之后,葛振就在办公室将每个用户的上月示数、本月示数、电量、电价、电费金额一一登录在电费统计报表上,然后拨打算盘,计算出每个配变台区的供售电量、电费金额和线损率。葛振说,那时抄核收的工作量大,而且非常容易出错,我整天忙于工作,一个月下来基本上没有空闲时间。
    1997年1月,沈灶电管站购置了一台“586”电脑,并应用单轨制的电费管理系统。而此时葛振已经担任该站的总帐会计,电费开票核算是他的工作职责之一。每月8日以后,农村电工将抄表本送交给葛振,70多本抄表本堆在地上,足足有两米多高。葛振一页页地翻开抄表卡,在一周内要将9000多个用户的表数逐一输入电脑,再打印出电费票据。在输录表数的过程中,发现电量有异常的,他还要联系抄表人员核对。每月15日后,农村电工就持电脑打印的电费票据到用户家收费。待全镇用户电费票据全部打印结束后,通过电费管理系统可自动生成一个村或一个台区的电费统计表,供售电量、分类电量、线损率等信息一目了然。实行电费电脑开票的最直接效应就是规范了农村电费管理,消除了“人情电”、“关系电”和“权力电”,有效地减轻了农民负担。葛振算了这么一笔帐:1997年以前,由于农村电价管理混乱,村组搭车收费现象较普遍,沈灶镇生活照明电价高达0.9元/千瓦时以上, 实行“一票到户”后,生活照明电价统一执行0.68元/千瓦时,按照全镇一年居民生活用电量150万千瓦时计算,每年可减轻农民负担33万元。
    2004年12月,江苏省电力公司推广应用新版营销管理系统,沈灶供电所的5台IBM电脑都连上了省公司的“信息高速公路”,农电员工的抄表卡也“鸟枪换炮”,换成手抄机了。此时,葛振已担任沈灶供电所所长,是全所20名员工的“领头羊”。每月1-3日,农电员工拿着手抄机到用户家抄表,并现场将表数录入手抄机。去年2月,该所员工在抄录某网吧表计时,手抄机提示“该户本月电量比上月少60%”。后经该所组织现场检查,发现该户确有窃电行为,从而挽回1.8万元的经济损失。到每月4日后,该所就基本完成抄表任务了,核算员只要将手抄机插到计算机接口,不到两分钟,就可以将所有用户表数转换到营销管理系统,营销数据库与省、市、县公司实现了共享。葛振向笔者介绍说,实行网络信息化管理后,农电员工每月抄核收的时间只有五六天,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农网维护、用电检查和故障抢修等。
    如今,葛振每天上午上班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登录营销管理系统,查询用电数据,流转电子传票,审批营销业务。而这些工作,他只需轻点几下鼠标就可完成。老葛深有感触地说,科技进步给农村供电所带来大嬗变,我们唯有刻苦钻研业务技术,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李刚)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7区18号楼

邮编: 100070

Copyright©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中电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电力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