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4-11-11 14:31
中国能源新闻网讯(梁哲睿)11月5日,经过14个月的建设,全国单体最大采煤沉陷区光伏基地项目,装机容量达300万千瓦的国家能源集团国电电力蒙西蓝海光伏电站在内蒙古鄂托克前旗并网发电。
蒙西蓝海光伏电站总投资约120亿元,是国家“西电东送、西部开发”内蒙古鄂尔多斯上海庙至山东临沂±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重点配套项目。项目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境内,占地约10.5万亩,面积相当于1万个标准足球场,铺设超过590万块光伏组件。电站并网后,预计年发电量达57亿千瓦时,跨越千里将绿电送至山东消纳,可满足200万户居民一年的生活用电,为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绿色能源保障。按照火电标准煤耗计算,每年可节约标准煤171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470万吨,相当于植树6.27万公顷,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国电电力充分发挥集团常规能源发电业务的整合平台作用,在项目策划期提出“火光打捆、联合送出、综合示范、技术引领”的顶层思路,以“突出科技创新,提升科技含量,全力争创国家优质工程金质奖”为目标,坚持顶层设计、一体策划。项目建设单位国电电力内蒙古综合能源积极落实“一体化、一张图”设计规划,从勘察、设计、建设、运营、维护多个环节做到生态优先、产业带动、效益多重、绿色低碳、安全稳定,最终形成“五新应用、五个示范、八项优化”的鲜明特点。特别是运用多项创新技术,在国际上首次大规模应用光伏板与支架“一体化”融合安装方案,通过“一体化”组件现场预装、“一体化”组件施工,实现光伏方阵建设少人化、机械化、高效化,提高施工效率25%,为我国沙戈荒地区大型光伏项目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为将新技术、新设备更巧妙合理地应用于工程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国电电力内蒙古综合能源,在项目现场建设起国内首个“沙戈荒”气候区大型光伏户外实证基地,对不同组件、逆变器、支架等进行组合验证,形成30余种实证方案,探索最适宜“沙戈荒”地区光伏规模化开发的有效路径,切实做到以大项目建设带动科技创新和产业装备升级,填补国家能源集团和内蒙古地区光伏实证基地空白,为光伏行业发展和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通过技术革新,提升发电效率,推动新能源行业可持续发展,蓝海光伏电站技术水平和建设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电站应用的N型光伏组件达250万千瓦,是国内同期建设的光伏基地项目之最。与以往的P型组件对比,N型组件具有寿命高、无光致衰减、弱光响应好、工作温度低等诸多优势,在降低全寿命周期衰减的同时,能够提高发电量2%,对下一代晶体硅电池发展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此外,电站于国内首次大规模应用稀土合金新型接地材料。该材料相较于传统的热镀锌扁钢接地材料,具有更好的热稳定性和耐腐蚀性,有害物质进入土壤的风险更小,更加环保。同时,稀土合金新型接地材料采用机械连接方式,无须焊接作业,更适用于在超过10万亩土地上大面积铺设,大幅提高施工速度,节约综合成本达40%,同时避免了触电、职业病危害、环境污染、草原火灾等多种隐患。
草原是内蒙古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治理好草原,对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多方研究论证,建设单位选用了钢材料替传统的混凝土作为光伏支架基础,光伏区桩基使用钢材料高达99%,相比混凝土预制桩,打桩直径由400毫米降至100毫米,显著减少了对草原生态的破坏,受到了当地牧民的广泛认可。其中H型方钢桩基是首次在国内大规模应用,打桩时不需要引孔、焊接,可避免作业时带来草原火灾风险。
同时,电站紧紧依托内蒙古良好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及区位发展优势,结合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规划,打造“板下种植、农光互补、牧光互补、工业旅游”的“光伏+生态”场景,在地表原生植被较多的区域,种植紫花苜蓿及沙打旺,在地表原生植被较少的区域,种植耐旱性更好的草木樨、沙地柏和籽蒿,为牛羊提供优良饲料,实现可持续发展模式。板下种植的柠条(内蒙古特有的抗沙植物)在推动“农光互补”的同时,还可以用于火电厂进行生物质掺烧,降低发电使用的化石燃料比例,达到降碳减污目的,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从建设期转入运营期,数智化技术的引入为蓝海光伏电站长期稳定运行装上了“智慧大脑”。电站采用国际领先的智能iDCS技术运维中心一体化管控系统,与智慧化升压站共同构建光伏能效闭环智慧运维体系,通过大数据分析与全自动无人机巡检结果交叉验证,实现运行集中监控、智慧能效监督、智能派单检修、场站无人值守四个创新目标。同时,电站依托智慧运维技术,实现系统监视、远程控制、自动报表、综合报警、数据分析、智慧巡检、视频监控、安防联动、数字孪生等功能,创新新能源管理模式,做到“智能发电、智慧巡检、智慧安防”。
责任编辑:杨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