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4-07-30 14:27
田杰光
天空湛蓝,绿意绵延,繁花似锦......走进国家能源集团乌海能源利民公司矿区东侧矸石山治理现场,一排排光伏板堆砌成错落有致的“梯田”,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高低错落的丘陵被绿草鲜花填满,蝴蝶和蜻蜓在花丛间翩翩起舞,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展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图为生态修复后绿意盎然的矸石山。
从乌金到绿金,从植被贫瘠的矸石山到绿意盎然的沃土良田,自利民公司矸石渣堆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实施以来,秉持着矿产资源合理开发与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并行的原则。经过土壤改良、护坡整形、植被重建、景观重现等过程,昔日的矸石山渣堆已实现治理区域土地的资源修复利用,复垦后植被覆盖度比自然原始地貌提高了数倍,治理后的矸石山共计种植灌木29万余株、乔木2100余棵,绿化面积超20万平方米,全面改善了矿区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图为利民公司技术人员正在检查光伏板下植被生长情况。
近年来,随着植被覆盖率及生态环境的改善,许多野生动物也陆续在矿山安家。“每次来拍摄的时候,我都会看到石鸡出来觅食,偶尔也会有野兔一晃而过……这说明我们的生态保护工作正在发挥作用,矿区的环境变得越来越好。”利民公司党建工作部业务员杨波介绍说。
利民公司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旗棋盘井镇的东南部,该地区年平均降水量较低,常有干旱发生,水资源稀缺。针对当地缺水的现状,绿植采用乔、灌、草混合种植方式,筛选出梭梭、沙棘、骆驼刺等耐旱植物用于生态环境修复工程,通过多年精心养护管理,植被成活率达到了90%左右,为矿区生态重建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矸石山地质环境问题和高温火区是制约生态环境修复工程的不利条件,针对这一问题,为避免大规模土壤和植被破坏,该矿采用对周边环境的扰动较小的钻孔注浆灭火方式,共计施工钻孔1785个,深度32298米,注浆量89459.4立方米,治理面积约2.1万平方米。为消除矸石山自燃安全隐患,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为矿区植物种类群体生长创造有利条件。
图为利民公司“矸石山生态修复治理+光伏发电”现场航拍。
能源要“新”,生态更要“绿”。迎着朝阳放眼望去,碧绿的草地环绕其中,数万朵“太阳花”在朝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生机勃勃,仿佛梯田般层层叠叠地铺展在矿区上空。将矿山生态治理与新能源开发相结合,利用老旧矿山地形、光照等优势发展光伏发电项目,采用“矸石山生态修复治理+光伏发电”新能源发展模式,实现资源开发和绿色发展高效衔接,焕发出新的活力。目前,预计每年输送清洁电能858万千瓦时,可节约标准煤983.2吨,减排二氧化碳6427吨,年节约成本1104万元,带来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图为利民公司技术人员正在查看矸石山边坡植被生长情况。
“以前这片矿区这光秃秃的,这几年就大变样了。这里光伏板不仅可以获取清洁低碳新能源,还能与矿区生态恢复有机结合。尤其是光伏板下种植的紫苜蓿可以长到一米多高,这些植物都是优质牧草,为当地的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饲料来源。光伏板阴影下土壤也得到保护和改善,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利民公司生产技术科业务员冯伟满怀憧憬地说。
矿区周边牧区主要分布在矿山北部和东部,作为当地重要的经济活动。以前,牧民们在这片草原上放养牛羊,依靠天然草场,草场不好时,则需要靠购买玉米秆来喂养。自从利民公司“矸石山生态修复治理+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实施以来,种植的苜蓿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显著提高了牛羊的健康和产量。同时,苜蓿的深根系改善了土壤结构,防止水土流失,有助于草场长期可持续利用。这一项目为牧区牧民提供了经济和生态的双重保障,推动了当地农业和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了经济与生态效益的双赢局面。
芊芊不觉林薄成,涓涓不致江河生。近年来,利民公司积极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把守护矿山“绿”底色,补益生态金银山,作为有效推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支撑和保障。按照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新发展思路,发展新质生产力,全方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坚守生态保护红线,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用生态“底色”描绘发展“绿色”,谱写了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环保新篇章。
责任编辑:许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