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陇上孟河

  • 中电智媒IOS版

  • 中电智媒安卓版

X

准能集团:从“黑”到“绿”的嬗变

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 时间:2021-04-12 11:15

从“黑”到“绿”的嬗变

——准能集团绿色发展纪实

中国电力新闻网 记者 白宇 通讯员 王国灏

 准能集团职工正在对农作物进行检查。李超 摄

 

准能集团黑岱沟露天煤矿排土场全景。 包文学 摄

  

  春和景明,万物复苏,4月的内蒙古生机盎然。此时,地处晋陕黄土高原与鄂尔多斯高原连接处的国家能源集团准能集团黑岱沟露天煤矿已是杏花烂漫,雪海花香;更远处的哈尔乌素露天煤矿公园,繁花似锦,绿柳依依。俯瞰这座亚洲最大的露天矿区,万亩绿原又一年郁郁葱葱。

  4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沟壑纵横的贫瘠之地,原始地表植被覆盖度不足25%。为了可持续发展,从建设伊始,准能集团就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煤田开发并重”的指导方针,以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和经济可循环为发展方向,推进煤炭开采和生态环境治理同步进行,一代代准能人用辛勤的双手和充满智慧的头脑精心呵护,让黄土变沃土,在能源供应保障能力不断增强的同时,将原本沟壑、植被稀疏的“鸡爪子山”变成瓜果飘香、草木繁茂的绿色家园,实现了“黑”与“绿”的和谐发展。

  保水固土:两矿水土流失控制程度达80%以上

  煤炭露天开采对植被和环境的扰动不可避免,如何“把水留住,把土保住”成为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1990年,准格尔煤田项目开工建设,准能集团全面落实开发建设与生态保护、水土保持“三同时”原则,减少煤田开发建设对地区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协调统一,采取多项措施规范排土场的构架,减少水土流失,满足植被复垦要求。

  此外,准能集团充分应用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经验,在矿区形成了水土保持宏观防御体系。通过在上游布设以拦泥蓄水防洪、保障矿区生产建设安全为目的的拦洪坝,在下游布设以拦渣拦沙为主要目标的拦渣坝,使矿区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把水“存”住,不流向外界,避免水土流失,淤塞河道。目前,黑岱沟露天煤矿和哈尔乌素露天煤矿上游已修建拦洪坝20座,下游修建拦渣坝10座,在北排土场、东排土场、西排土场共修建临时性拦水坝16座。

  在生产作业现场,准能集团根据防止水土流失的要求和生产剥离的进程,排土前在排土场底部沟道内逐级修建临时性土坝,有效拦截上游来水对下游排弃物的冲刷,防止排土场在主体构筑过程中的水土流失。经过治理,两矿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治理,水土流失控制程度达80%以上,水蚀模数已由原始地貌的每年13000吨/平方千米降至目前的每年1500吨/平方千米。

  复垦绿化:植被覆盖率由原始地表的25%提高到80%以上

  水土流失的问题得以解决,矿区排土场的生态恢复和植被重建则是资源开发利用后必须要解决的又一现实问题,而植被物种的选择及配置就成为了复垦绿化的第一步。

  时间轴退回1992年,彼时,准能集团与内蒙古环境科学研究院合作组成了生态重建研究组,承担了国家“八五”科技攻关课题《准格尔煤田环境综合治理与生态示范工程的示范试验研究》,先选出适宜当地生长的植物50余种,后引进山西、陕西一带的新树种总计达到96种,让矿区植物群落的布局与配置在空间上形成了草、灌、乔相结合的混交配置,建立了灌草型、乔草型、乔灌型和乔灌草型四种较为科学的生态结构模式;在时间上采用短期、中期、长期相结合的形式,设立经济植物区和生态植物区,形成了不同种、不同组合类型的生物群落,从而增加了矿区范围内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的多样化。

  “种子”有了,如何造出一片沃土成为复垦绿化工作的第二步。准格尔地区常年干旱,降雨量低,蒸发量大,水分利用效率极低,虽然准能集团生态治理及早且较好,但是露天矿排土场土壤肥力较差,产投比较低,部分树木在幼龄期“营养”不足,需要人工养护。

  针对这一情况,准能集团与国内知名科研院所联合进行研究和反复试验,最终研发形成了准能露天矿排土场生物综合修复技术,目的是通过菌类有机生物修复的方式彻底改良土壤贫瘠的排土场,解决土地利用率低的问题,从根本上改善矿区的生态环境现状。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该项目目前已完成三个阶段的研究及验收,形成了生态经济林模式52亩、农林复合模式40亩和农田生态模式26亩的示范基地,已交付了第一、二季农作物产品,成活率提高了10%~15%,植株生长量增加10~15厘米,作物产量增加30%~50%,品质提高5%~10%。同时,准能集团还完成了示范基地的丛枝菌根真菌和有机培肥接种工作,并在作物生长期内连续测量了反映植物生长状况的相关指标,采集了植物样品及土壤样本,为在全矿区推行试种奠定了基础。

  截至2020年底,准能集团完成复垦总面积3340公顷,地被植物21.43平方千米,矿区复垦率达到100%,植被覆盖率由原始地表的25%提高到80%以上。生态平衡系统已见雏形并向良性循环发展,往昔荒原如今已变成枝繁草盛的人工生态区,绿色发展的名片也更加亮丽。

  生态产业:推进16.91平方千米国家矿山公园建设

  在复垦绿化成效显著的基础上,准能集团又将目光投向了建设生态产业,开始推进总面积达16.91平方千米的国家矿山公园的建设。

  据介绍,准能集团在黑岱沟露天煤矿东、西排土场500亩种植田的基础上扩展了农作物种类,用土豆、玉米等农作物产品熟化复垦的矿山土地,使得表层土壤结构得到较好改善。与矿区周边的自然生态系统比较,土壤有机质、氮、磷比例显著提高。

  同时,该集团还建成了东、西排土场灌溉系统等基础设施;完成了露天印象展览馆的建造,为观摩者带来“科技感”十足的矿山历史与发展图鉴体验;在两矿蔬菜大棚、排土场草原周围建成了亭台、回廊、小湖等人文景点,进一步提升了景观效果,吸引地方政府在此设立了那达慕大会赛事点。

  准能集团对绿色发展的坚持得到了行业内外的肯定。2017年,准格尔矿区获批“国家矿山公园”建设资格,2019年,黑岱沟露天煤矿、哈尔乌素露天煤矿双双入选全国绿色矿山名录。

  在加快绿色发展的同时,准能集团牢记自己作为煤炭生产企业的使命,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能源保障工作的部署要求,在确保安全和符合国家政策的前提下,加快产能释放,最大化组织生产,全力以赴保障煤炭供给。

  数据显示,“十三五”以来,准能集团自产商品煤2.5亿吨,外购煤2833万吨,完成铁路运输7.3亿吨,发电166.9亿千瓦时,一体化运营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充分发挥了央企生产主力军作用。

  要让地下的乌金温暖世人,更要留下造福后代的绿色矿山。未来,在建设美丽中国目标的指引下,在践行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的进程中,准能集团将用绿色绘就发展底色,拓宽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擦亮国家能源集团准格尔矿区生态产业的“绿色”名片。

责任编辑:高慧君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7区18号楼

邮编: 100070

Copyright©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中电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电力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