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5-02-21 10:19
中国能源新闻网见习记者 衣韵潼 记者 周倜然
经过长达半年的磋商,通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通威股份”)对江苏润阳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润阳股份”)50亿元的收购宣告终止。
2月14日晚间,通威股份公告,因部分商务条款未能达成一致,基于对交易各方诉求的充分研讨及高度尊重,决定终止本次意向性增资事项,此前签署的《增资意向协议》同时解除。
多方面因素导致并购终止
在业内看来,此次光伏史上最大并购案终止,原因有多个方面。“一个是被收购标的资产出现问题,另一个是通威股份的资金压力。”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称。
早在去年11月,通威股份就公告,收购润阳股份不排除原交易方案存在调整或终止的风险。彼时,一则“关于润阳泰国四期组件厂临时停工的通知”截图显示,泰国四期组件厂的生产受相关政策及市场需求影响,订单不稳定,对生产连续性造成影响,润阳股份不得不暂时停工。
海外工厂停产,在专利问题上,润阳股份也陷入纷争。2024年9月30日,润阳股份在美国被列为被告,如若败诉,将面临在美国地区无法生产和销售的风险,海外渠道优势将遭到大幅削减。
而在去年8月发布收购公告时,尚未在境外设立过光伏产品制造工厂的通威股份,看好的主要就是润阳股份的海外生产能力。
“收购有利于充分发挥公司与润阳股份的产业链协同效应,有效补充海外产能布局,帮助公司拓宽海外高溢价市场销售渠道,提升全球综合竞争力。”通威股份当时表示。
润阳股份受多重风险裹挟,通威股份的资金压力亦不容小觑。2024年业绩预告显示,受产业链各环节市场价格大幅下降影响,通威股份计提长期资产减值报废约10亿元,全年预计大幅亏损70亿元-75亿元,较2023年同比下行151.42%-155.09%。
“光伏行业如今供过于求,无论是收购方和被收购方都存在现金流困难。”盘和林指出。
据2024年三季报披露,通威股份资产负债率达到69%,较2023年底提升约14个百分点,账面货币资金为164.65亿元,但同期面临约224.89亿元在建工程以及450亿元的应付账款和应付票据。其中,新项目投资、经营规模扩大、保证日常流动性和有息负债增加是负债率高企的主因。
润阳股份的资产负债率同样不容乐观。根据其2023年年中公布的招股说明书,2022年年底,润阳股份资产约216亿元,负债约171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79%。
光伏业产能退出难度加大
“本次终止收购的决策显示出通威股份一贯的稳健经营风格,有利于保障其核心业务及财务安全性,更好地聚焦技术创新及已有竞争优势提升。”华龙证券投资顾问李高童认为。
在此次公告中,通威股份同时披露,为促进产业资源高效利用,将与润阳股份探讨多晶硅业务的经营合作:由通威股份提供专业技术及管理支持等方式,协助润阳股份旗下项目公司进行经营管理提升,优化项目公司多晶硅业务产业竞争力。
据了解,润阳股份目前已通过项目公司内蒙古润阳悦达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和宁夏润阳硅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形成多晶硅产能超13万吨,与通威股份的多晶硅合作具体事项尚在初步探讨中,存在不确定性。如未来合作经营开展顺利,双方也将继续探讨其他深度合作。
巨丰投顾投资顾问总监郭一鸣分析,开展多晶硅业务合作一方面有助于通威股份巩固业务联系,为未来合作留空间,优化润阳股份多晶硅业务,稳定原料供应;另一方面,可协助润阳股份在行业竞争加剧背景下强化自身竞争优势。
盘和林则强调,合作与并购是两个概念,并购能通过规模效应来摊薄成本,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也能加强企业定价权;但合作仅仅是加强业务联系,在部门和成本上无法“合并同类项”以实现降本增效。
“并购本质上是一种‘报团取暖’。如果并购失败,那么双方面临的行业困境依然存在,且对双方的压力会更大,现阶段光伏行业由协会主导进行限产,但事实上产能退出难度较大,未来价格战持续在所难免。”盘和林直言。
当前,光伏产业产能出清任重道远。据中信建投统计,截至2024年底,光伏主产业链中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产能分别达到1447吉瓦、1160吉瓦、1193吉瓦、1428吉瓦,各环节产能规模已达市场需求的两倍。但与此同时,扩产仍在继续,仅今年1月,光伏产业链就有23个项目进行公示、签约、开工、建设,总规模近175吉瓦,总投资额超过875亿元。
“从行业发展看,光伏所面临的困境的确依然存在,产业出清的难度没有降低,企业收并购更加注重风险评估和战略匹配度。不过随着监管介入,未来价格战有望呈现受控状态,在政策引导之下,相信产业出清会以产能整合的方式再次亮相。”川财证券投资顾问李松泽表示。
责任编辑:沈馨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