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国家电网 时间:2025-04-09 18:24
春光无限好,奋进正当时。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激发数字经济创新活力,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认真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充分激发创新动能,深化数字赋能赋效,强化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不断丰富拓展应用场景,推动前沿科技在各专业各单位落地实践,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可靠的电力支撑。
“数字安全员”守护现场安全
在河北500千伏辛安变电站春检现场,一台闪着蓝光的“智能电子安全员”紧盯吊车作业。它凭借雷达眼与人工智能“大脑”,能在30米外精准识别直径1厘米的线状物,近电距离预警延迟低于1000毫秒。“它让安全管控从经验判断升级为数据驱动。”现场负责人说,借助“智能电子安全员”提供的数据,安全监护人员可以更高效、更精准地开展距离测算、定点跟踪等工作。
近期,电网春检全面展开,科技手段持续“上新”,为春检现场安全管控夯实基础。在甘肃750千伏白银变电站检修现场,“可移动式户外侦测哨兵”配备360度旋转摄像头,并能通过蓝牙音箱实时远程喊话,提醒现场人员规范作业;吊车吊臂上采用北斗定位技术的空间电子围栏化身“安全员”,当吊车距带电设备安全距离不足时立即发出告警。国网甘肃超高压公司员工王朝贵感叹:“它们比老师傅还眼尖!”
应用无人机自主红外测零技术观察特高压直流瓷绝缘子情况,采用“无人机+小飞人”方式处理特高压输电线路缺陷,应用三维建模技术计算高空作业的安全距离……今春电网检修季,“数字护盾”正拓展电网安全保障维度,科技利器为电网安全根基添砖加瓦。
“智能机器人”提升作业效率
天山脚下,在新疆库尔勒市普惠乡的电网施工现场,电网员工穿戴人体外骨骼装备敏捷地爬上电杆。这套装备采用轻质合金骨架,具备智能助力和动作捕捉功能。“我们过去穿着厚重的绝缘服开展高空作业,现在手臂托举装置能降低手持绝缘杆的受力,通风系统还能预防夏季作业中暑。带电接引流线作业时长缩短了40到60分钟。”国网新疆巴州供电公司员工陈明轩说。
在国家电网公司经营区域内,多款功能各异的智能巡检机器人已广泛应用于变电站、配电室、输电线路和电缆隧道中。这些机器人配备了高清摄像头、红外热成像仪等,可对电力设备开展全天候自主巡检。
带电作业是高风险、高强度的工作。多年来,“改革先锋”、“时代楷模”、国网天津滨海供电公司运维检修部配电抢修班班长张黎明带领团队研发的配网带电作业机器人已升级至第五代,正破解这一难题。团队研发的配网带电作业机器人可以“丝滑”地完成剥线、穿线、搭火等一系列动作。它结合了机械臂、传感器、控制算法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能够精准灵活模拟电网员工的操作,完成空中任务。
在浙江杭州市滨江区物联网小镇,无人车和机器狗成为巡检搭档。“智巡007”机器狗搭乘无人车穿梭于小镇中的配电室,熟练地扫描开关柜仪表数据、识别设备隐患,并将数据实时回传至指挥中心。“智巡007”出门一次,就能完成整个物联网小镇10个配电室的电力巡检。“我们正在研发新型安防设施,实验平台要24小时通电,还对电压波动特别敏感。有了机器狗昼夜不停地巡检,企业研发也更有保障。”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林伟说。
“线上电管家”服务农业生产
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田野上,已返青的冬小麦舒展拔节。村民崔正学在手机上一点,共享驿站的电动喷药车便解锁出发。“以前全家忙一天,现在田埂上划划手机屏幕,两小时搞定!”他调整着喷雾强度,说道。供电企业打造的村级电气化农机具共享平台整合了电动喷药车、电动旋耕机、光储排灌柜等智能农机。农户扫码即用,设备库存、电量续航实时可见。
电动农机共享模式让“巴掌田”拥抱智慧农业,扫码灌溉的服务方式也在推广。山东菏泽市定陶区张湾镇的种粮大户鲁文杰扫码启动机井,返青水瞬间涌入麦田。“原先浇地要三四天,现在只要一天,用电量较之前减少25%。”鲁文杰说。供电企业推广的扫码灌溉服务,让农户扫二维码即可通断电,还能用手机远程操控。
智慧育种有了用电“数字管家”。在黑龙江庆安县久宏水稻种植科技示范园区内,25座智能化浸种催芽车间“满负荷”生产,智能数字化系统24小时精准调控温度、湿度和光照。在集中催芽期间,国网黑龙江绥化供电公司利用智慧农业物联网平台,对智能化浸种催芽车间实施“一车间一档案”数字化管理,并实现浸种催芽全流程用电数据实时采集、异常预警、远程调控。“有了可靠的电力供应,我们的生产效率提高了10%,育出的秧苗质量提升了15%。”园区负责人寇洪钻说。
通过数字系统实时监测机井配电变压器负荷趋势,打造数字化农业用能系统,供电所无人机“下田”帮助种植户施肥……当数字技术浸润阡陌纵横,电力服务的创新“种子”也在田间地头破土抽芽,让春耕焕发新的生机。
我国科技持续“上新”,数字化和人工智能、先进通信网络等前沿技术将融入更多的电力建设、生产和应用场景,也为各行各业、社会生活带来更加智慧、清洁的电力供应与服务。
责任编辑: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