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陇上孟河

  • 中电智媒IOS版

  • 中电智媒安卓版

X

河北华电沽源风电:忆腊八

来源: 时间:2021-01-21 16:37

  中国电力新闻网讯 通讯员 李家琪 报道 记忆中的张家口坝上,到了冬天就天寒地冻,长辈们总会亲手给我们缝制厚厚的背带棉裤,裹得严严实实的才可以出门,可就算是包成粽子却还是躲不过寒冬脸上的高原红和手上的冻疮。务农者们也都放下手中的农活围坐在炉边取暖,开始聊聊一年的收成,人们习惯称为“猫冬”。而最冷的天气要数腊月的初七、初八,俗语有“腊七腊八,冻断胳膊”的说法。
  小时候,腊八是开始过年的标志。在县城里,过年是一家人最隆重的节日。但过年不是一天,而是从腊八开始一直要过到正月十五,有的甚至到二月二。一过腊八这一天,家里的一切活动都围绕着过年进行。给孩子们准备新衣服从这一天开始,杀猪、卧羊要从这一天开始,磨米、磨面要从这天开始,过年需要置办的所有年货都从这一天开始,所以腊八就成了不算节日的节日。
  腊八是最寒冷的一天。小时候总是在听老一辈人讲属于他们年轻时的腊八节,早些时候人们的穿着很寒酸,身上的衣服都是补丁摞补丁,棉衣里的棉花都是用了几年的旧棉花,保暖性已经很差了。脚上一双棉鞋也是修了又修,补了又补,露脚指头、脚后跟是常事。头上的棉帽子也是戴了几个冬天的,有的连毛都磨光了。手上没有手套,只有一个用碎皮拼对成的皮筒,两只手绰在里面。有的人家是给孩子在袖口上缝一圈兔皮或猫皮,勉强起点保暖作用。所以一到了腊八零下二十几度的气温,上学都得跑着去,进了教室得跺一气脚,不然的话,脚都是麻的。如果不上学的话,孩子们大都不出门,生怕真的冻断了胳膊。
  小时候,我对腊八的印象除了冷,就是吃腊八粥。一般是在初七的晚上,一家人就已经围坐在餐桌前开始忙碌起来。我的工作是捡芸豆。芸豆,坝上人俗称为红豆。但红豆不全是红色的,有麻褐色的,有花梨色的,有黑白杂色的,也有深红浅红的。我总是喜欢将颜色接近的豆子分在一起,这样就有更多种类的豆子,时不时还会摆出形状来向大人们炫耀自己的美术成果。祖母会将拣干净的芸豆用水浸泡一两个小时,然后放入大锅中,加一些碱面,用文火煮一遍。第二天早上,大人们早早起来,在锅里加入小米、绿豆、葡萄干和红枣等各种在前一晚已经准备好的食材,稍加糖,再用文火熬。待粥熬成,就催我们赶快起床喝腊八粥。说是起晚了,等太阳出来了再喝粥,容易得红眼病。后来我才发现不论我不同颜色的芸豆分成多少种,待熬成粥以后,都呈红色,这大概是统称为红豆的原因吧。

  现代生活条件逐渐好转,高压锅、电饭锅已经取代了原来熬粥用的大铁锅,熬制腊八粥的用料也逐渐丰富了起来,主料是小米、大米,附加的粮食果蔬干物主要有芸豆、红小豆、绿豆、红枣、莲子、花生仁、核桃仁、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山楂、葡萄干、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等,还有玉米碴子,不下二十余种。市场上配制好的腊八粥用料琳琅满目,人们熬腊八粥省了好多事。但我还是喜欢儿时家里人自己搭配粥料,用乡下亲戚自己种植的芸豆,加上小米、玉米碴子,再放一些大米、绿豆、莲子、山楂、麦仁,把芸豆一粒粒拣好了,把芸豆用水泡过,提前煮好,在太阳没出来前将粥熬制好。熬腊八粥的过程,是一个美美享受的过程。

  我享受腊八粥里美好吉祥的寓意,享受氤氲在粥里的那份亲情,享受那份挥之不去的老家味道。也希望在石家庄的兄弟姐妹们今天都能喝上一碗香甜软糯的腊八粥。

责任编辑:王萍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7区18号楼

邮编: 100070

Copyright©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中电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电力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