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 时间:
诗的戏剧
——冷冰诗集《草地戏剧》赏析
冬箫
其实,刚拿到北京诗人冷冰的这部精装诗集时,我是颇为奇怪的,著者为何以“戏剧”为题?然而,当看完这部诗集之后,我却又极其自然地写下了《诗的戏剧》这个题目。
看来,人就是如此矛盾的精灵,因其灵玩而游荡在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人类无时无刻不在 “入戏”,又无时无刻在看着别人 “演戏”,这或许就是 “写作与演员入戏异曲同理”的缘故吧。
当然,我用这个名字为题,还有不少的原因。不仅因为冷冰的诗集题为 《草地戏剧》,更是出于对冷冰的熟悉,知道她不久前刚出了一本电力剧本《西交民巷》,这部百年的电力史,演绎的是历史、人物、命运和电力的交融,洋洋洒洒,跌宕起伏。我想,冷冰以此为书名,也定有这样的情愫在里面。
纵观这部诗集,人生的“剧本”可以说无处不在,比如这首《字》:“脆弱的人/会被一个词语压趴//卑微的人/常在字里行间寻找取暖的星火//坚毅的人/能将一个字锻造成子弹和匕首。”这样的作品显然是直面人性的,它不给感悟以思考空间,是经验,是撞击,是知觉的哲思化。它在突出作者个性的同时,直接剖析了公众因素,给人以用力加速度的感觉。
类似的作品很多,这就是冷峻时的冷冰性格。而女性天生的那种温情和细腻,在这部作品中也有充分体现。它颇像草地的清碧,叶片的柔美,一颗露珠的来回滚动就是它生命的一切。比如《水中荷》,她是这么写的:“它在透明的水中/我在透明的阳光里//我们都站立着,偶尔会在风中低一下头。”柔软之中的发现,发现之后的彼此观照,让物与精神同时得到伸展和升华。这就是女性敏感的触角,这就是诗人敏锐的触角,它可以打破常识的“封闭”,展露一片新的天地,抑或是抽象的,抑或是距离的,也抑或是存在和思维的彼此两岸在这个点上得以靠近和超越。
如果说,这一刚一柔代表着冷冰的写作延伸跨度,那么冷冰在写作时的“戏剧化”,可能是她熟练掌握的又一技巧。这还是缘于她的“戏剧”情怀。其实,戏剧化是诗人写作中最常用的手法,它代表了“客观”“本真”,它是让事物的意象直接面对“场景”和读者的一种介质。在诗人的表述中,往往自己的隐身和躲避是非常重要的。它为了达到“直感”,而不是作者的“主观”,创造这样的“情境”就需要运用多样化的手段,戏剧化即是。
来看她的这首作品:
落点
黑暗深远,一颗星子投入天空的方向
寻找落点。静水涟漪
如绸,如棉,如孩儿面
一声鸟鸣,撞在黑暗之墙上破碎
尖锐的碎片扎进寂静,疼痛
如针,如冰,如悲伤的眼
强大的吸附力量来自黑暗
一点点,慢慢
复原深渊
这首作品营造的是一个现实场景之后的“戏剧”故事。“黑暗”对于所有人来说是压抑的,或许它就代表着“尖锐”和“疼痛”,而且其强大的力量犹如“深渊”,让很多人避之不及。但事实是,存在的永远存在,只有像“星子”那样,靠自己不断去寻找一个能“如绸,如棉”的让人不再担惊受怕的地方。
这是所有人的愿望,更是精神的向度,揭示的是“企图的存在”与“精神的存在”在人性中的共融。它运用的“戏剧化”只是一种打开自我,发现美好的方式,为的就是最好地传达给读者那种“精神叠加”的世界。
其实人的满足是很容易达到的,即便在现实中很难,但文字的精神世界却完全掌控在自己的手里,这或许就是很多人热爱写作的原因,冷冰也是如此,比如这首:
我的身体倾向于松树
在一棵松树下捡到几粒松子
听着松涛
剥开,慢慢地嚼
香溢满口
神清气爽
松的气、味、形、神全部进入
我的身体,生机盎然
松树的印记开始生长
我的骨骼,我的神情,我的性格
将有松树的韵味
你看,多么小的一个享受,也能让作者写出生活的韵味。其实这只不过是作者营造的一个“戏剧”,即便在荒芜和空旷之上也能享受的“戏剧”人生。这样的文字充满了诗人自我的双重认知,情感满足和现实的疏离。
它是诗人自我精神体验的结果,是对存在的一种超越甚至是跨越。
当然,它通过“戏剧化”等手段让人触手可及到了一种生命,即便是抽象的、若即若离的。它既给予了“生活”,又赋予了希望,这样的文字才是对生命的真正热爱。所以,我衷心期待冷冰能像劳伦斯所说:“越过一道地平线进入另一种生命。”那时,她必定会更加精彩。
冬箫,名为邱东晓,现供职于浙江嘉兴供电公司,系中国作协会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徐志摩诗歌奖、中国长诗奖获得者。
责任编辑:王诗蕊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7区18号楼
邮编: 100070
Copyright©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中电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电力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