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电力报 时间:2020-10-23 10:04
自传
我生来小心翼翼,在金牛座的标志下。
我在一个岛上长大,茁壮地,
在二十世纪的下半叶;
大屠杀的阴影
几乎没有触及我。
我有一套爱的哲学,宗教的
哲学,都是基于
早年在家里的经验。
而如果我写,我只用寥寥数语,
因为时间对我总是显得短暂
仿佛任一时刻它都可能
被剥夺。
而我的故事,不管如何,并不奇特,
虽然,像其他每个人,我有一个故事,
一种观点。
我需要的是寥寥数语:
养育,承受,攻击。
宁静夜
你牵了我的手;那时我们单独
在阴森森的树林里。几乎一转眼
我们就在一座房子里;诺亚
已经长大,搬走;铁线莲在十年后
突然开了花,洁白。
超过了世间万物
我爱我们在一起的这些夜晚,
这宁静的夏天的夜晚,此刻天空仍然明亮。
就这样珀涅罗珀牵了奥德修斯的手,
不是要把他挽留,而是要把这种宁静
印在他的记忆里:
从这时起,你所穿越的那种寂静
是我的声音在追随你。
这几天柳向阳很忙,忙着接各路媒体打来的电话。而这种忙是和大洋彼岸的一位名叫露易丝·格丽克的女诗人有关,她是今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
2006年,柳向阳开始翻译格丽克的诗作;2016年格丽克第一本诗集的中文译本出版。将近十五年,译者柳向阳成为一座桥梁——将格丽克诗歌中最幽微精深的情感传达给中国读者。
一枚硬币的两面
曾经,柳向阳自我介绍时,会开玩笑地说:“吃饭上蔡”。这与他的籍贯有关。20世纪70年代,柳向阳出生于河南省上蔡县,小学是在村里读的,初中高中在县城读书。那时候,他开始模仿泰戈尔写诗,诗作还被学校的文学社张贴到墙上。
1990年,柳向阳到上海财经大学读书,专业是国际贸易。文学和财经,看似不搭界,可柳向阳却将这两方面完美结合,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上课,学习国际贸易专业知识,这是谋生之道;业余,写诗读诗,这是精神的愉悦。二者相通之处,恐怕就是都使用英语了。这种“操作”,柳向阳一直坚持到了工作后。
在《中国三峡》杂志做总编辑,并不是柳向阳的第一个岗位。大学毕业后,他进入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第一个岗位是做国际招标采购,翻译国际采购的合同。因为热爱诗歌,他进入到电力作家圈,2014年加入中国电力作家协会。在入会申请表的“主要从事何种文学样式”一栏,他填写的是“诗歌创作与翻译”。后来,柳向阳进入《中国三峡》杂志社工作,工作地点在湖北宜昌。站在杂志社的平台上,他结识了全国各地喜爱诗歌和文字的朋友。
有一天,柳向阳突然读到了格丽克的一首诗,仅仅开头两行,足以让他震惊——“我要告诉你件事情:每天/人都在死亡。而这只是个开头。”他震惊于诗人的疼痛。这种诗句很“打人”,一下子就抓住了柳向阳的心。他在《月光的合金》代译序中说,那是像锥子在“扎人”,扎在人心上。
这句“扎人”的诗句来自格丽克的《幻想》。柳向阳说,这句话是戳中了人的痛点,而这个人,并不是一个具体的人,应该理解为人类的整体。这种将个人的感受转化为普遍性的诗,正是格丽克获奖的理由:“因为她充满诗意的声音,用朴素的美使个体的存在具有普遍性。”
2005年,柳向阳拿到了华中师范大学外国文学硕士学位。这篇让他获得硕士学位的论文不容小觑,它的名字叫《论奥古斯丁时间观与罗伯特·潘·沃伦的诗歌创作》,发表在2005年第五期的《外国文学研究》上。接着,2006年,他的《论黑格尔艺术美定性的伦理研究》也公开发表了。他的诗歌翻译的理论功底不断加深,知道翻译的规范,知道如何寻引资料,他还更广泛涉猎东西方美学知识。十几年的储备,似乎这一切,都是为了将格丽克介绍给中国读者。
为人做嫁衣
出版社本想出一本格丽克诗的选集,但是格丽克的意见是:不同意出选集,想出中文版就要从她的新诗集开始一本一本地翻译。最终,从格丽克出版的11本英文单行本诗集中,他们选择了6本诗集和5本诗集的选集合在一起,中文版出版时分成了两本,分别是《月光的合金》和《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其中,柳向阳翻译了10本诗集,另外一位译者范静哗翻译了1本。
两本书,前前后后译了10年,“十年辛苦不寻常”。柳向阳用王维的一句诗来形容格丽克诗集中文版的命运:“贱日非殊众,贵来方觉稀。”
格丽克的诗作,在中国有一批爱好者,也有人和他一起在翻译。范静哗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教书,专门做美国诗歌研究,和柳向阳是多年好友。在翻译《幻想》这首诗时,范静哗提醒柳向阳,第三节第三行中“沙发”要加个定语“长”。原诗中的“couch”是长沙发,供两三个人坐或者一个人躺的那种沙发。现在只有寡妇一个人坐着,而且非常端庄的样子(very stately)这是从视觉上强化了一种孤独感。正是在这种字斟句酌的翻译中,他们结下了友谊。
最近几天,总有媒体要柳向阳的照片,而他并不想“抛头露面”。他说:“译者的身份,是为人做嫁衣,我的角色定位明确。”然而,为人做嫁衣并不是一件易事。创作者和译者之间是需要一种默契的,是双向选择的。格丽克的诗句打动了柳向阳,柳向阳开始在网上寻找格丽克的诗来读,越读越喜欢。他再去买格丽克的诗集,托人从美国买。买回后,他又试着翻译。翻译后,他试着联系格丽克。在通过一次电话后,柳向阳将他的译作通过电子邮件给了格丽克。格丽克将他的译作给耶鲁大学的宋惠慈教授审看。最终,格丽克将她全球版权代理的联系方式给了柳向阳。十几年间,柳向阳和格丽克的联系都是通过这个在英国的版权代理人,包括后来联系中文版诗选的出版事宜。幸运的是,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获得了出版格丽克诗集中文译本的版权。
原汁原味还原诗歌
两种语言就是两种文化。格丽克的诗中,很多意象来自古希腊。那么译成中文,柳向阳会如何做?答案是“直译”,也就是原汁原味地还原诗歌本来的样子。柳向阳认为,中国美学讲求含蓄简洁,诗歌讲究蕴藉深厚、空灵淡远,而西方诗歌非常具体。东西方诗歌走的路子不同。要想让读者读到最纯正的格丽克的诗歌,他所求的最高境界就是还原本来。
柳向阳从事三峡工程方面的工作,工作中经常有涉及山川地理河流等方面的内容。为此,他一直在读唐诗,从唐诗宦游题材的诗歌中找灵感。在读唐诗的过程中,他发现了诗人们的相通之处。比如格丽克的这首《卡斯提尔》,诗人开头写道:“橙子花在卡斯提尔上空随风起舞/孩子们在乞讨硬币”橙子花通常为白色,欧洲人的婚礼中经常用作新娘的捧花及头饰,象征纯真及爱情永固。
在柳向阳看来,格丽克的创作视角是从天空到地面,从鲜花“上空随风起舞”,写到沉痛的现实“孩子们在乞讨硬币”。这种写作视角的转换与李白的《静夜思》相同:从外在景物的刻画“窗前明月光”到现实中诗人身处异地“低头思故乡”。格丽克并不熟悉中国诗歌,她写《卡斯提尔》只是运用了诗人的一个正常的视角。而且,这两首诗内涵也不同。但是,诗人在创作中,视角的变化是一样的。
(文章转自《中国副刊》,有删改)
柳向阳 《中国三峡》杂志总编辑。有诗、散文及诗歌研究论文见于《花城》《诗刊》《十月》《译林》《世界文学》《外国文学研究》等文学(学术)期刊。翻译出版美国诗人杰克·吉尔伯特诗集《拒绝天堂》《诗全集》,露易丝·格丽克诗合集《月光的合金》《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加里·斯奈德诗集《砌石与寒山诗》《山巅之险》。(周玉娴)
责任编辑:王诗蕊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7区18号楼
邮编: 100070
Copyright©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中电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电力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