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陇上孟河

  • 中电智媒IOS版

  • 中电智媒安卓版

X

把初心写在大地上

来源:​中国电力报 时间:2020-09-04 10:56

把初心写在大地上

——记华电滕州新源热电有限公司驻村第一书记姜学标

欧阳芳蓉

  我就是村里的人,村里的事就是我的事!——姜学标

  夏日清晨,天刚蒙蒙亮,华电滕州新源热电有限公司派驻定点帮扶村张汪镇邱仓村第一书记姜学标惦记着村里即将采摘风干的12亩榆耳怎么也无法再次入睡,他穿衣起床,冒着风雨到大棚查看情况。

  这是姜学标驻村扶贫的第八年。从山亭区水泉镇西堌城村、柴胡店镇郭沟村吗,到柴胡店镇龙山村、张汪镇邱仓村,八年如一日,姜学标始终用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帮扶工作中,先后帮助四个贫困村整体脱贫,带给乡亲们更多“稳稳的幸福”。

  “是他,为什么是他?”

  简单的随身用品、一本写满工作计划的笔记本,2013年4月,带着简单行囊的姜学标来到滕州市山亭区水泉镇西堌城村正式上任。

  “为什么是他?”当枣庄市选派驻村第一书记人选公示时,同事们难以理解:为啥放着央企的信息部主任不做,去报名“穷沟沟”里的驻村第一书记?

  “咱是从农村出来的,熟悉农村生活,知道农民的苦,希望能为农村的发展作点自己的贡献。”说起自己当初的选择,姜学标憨憨地笑了。

  他白天走村入户搞调研,晚上挑灯夜战整资料,不到三个月,记满了各家各户情况的扶贫日记换了三大本,不仅熟悉了村情村况,同时也打开了帮扶工作的思路——带领乡亲们奔向美好生活从解决最迫切的吃水问题入手。

  西堌城村有两千多口村民,局地贫水,是枣庄市12个特困村之一,全村吃水均是各家各户自打小压水井,常年饮用地表水,生活用水和农田灌溉都要看天吃饭。

  2013年9月,姜学标带着工作队一头扎进了山里四处“踩点”,裤腿划破了好几条,可先后两次尝试打井都因水源不足失败了。“钻上牛角尖”的姜学标带着工作队三易其址。12月25日,在钻机的轰鸣声中,看着充沛甘冽的山泉水腾涌而出,姜学标情难自抑:“乡亲们的自来水有着落了,南山400多亩荒山也可以变绿了!”

  2015年4月,姜学标的两年任期到了,姜学标带着村民的感激与不舍离开了西堌城村,心怀感恩的乡亲们在水井旁立起了功德碑,记录了这段小康路上“扶一把”的感人故事。

  “是他,怎么还是他?”

  2015年4月,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完成西堌城村脱贫任务的姜学标没有回到华电滕州公司,而是来到滕州唯一的枣庄市市级贫困村柴胡店镇郭沟村开启了自己的“连任”之旅。

  “怎么还是他?”姜学标用初心与行动给出了答案。

  “没有产业支撑,再美的愿景也是画饼充饥。要实现村庄可持续发展、贫困户持续稳定脱贫,村子必须要有产业项目作为支撑。”调研中,姜学标注意到郭沟村山上闲置了大片荒地,且大部分都是裸岩,既不能种植绿化,也不宜发展养殖。

  脱胎于发电企业的姜学标灵光一闪,动起了荒山的脑筋。

  随着新旧动能转换政策的实施,华电滕州公司多次积极开展调研交流,姜学标与村民代表商议,努力探索村企联合绿色发展的新路径。2015年5月,依靠“娘家人”的多方支持,太阳能光伏电站项目在郭沟村落户,400余亩荒山就这样变成了聚宝盆!看着山坡上闪亮的光伏板“晒晒太阳”就孵出了“金蛋”,乡亲们高兴的合不拢嘴。

  该项目按每亩每年租金600元计,每年可为郭沟村集体增加直接收益24万元,按25年使用期算,共可增加收益600万元。不仅拉动了集体经济,而且有助于优化能源结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对带动当地循环经济发展、解决再就业等问题也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短短两年,在姜学标的带领下,郭沟村发展果树种植万余棵,山羊养殖百余头,全村56家建档立卡贫困户完成了脱贫。

  郭沟村的致富小康路令同属一镇的龙山村村民羡慕不已。2017年,郭沟村驻村工作进入尾声,龙山村乡亲们找到了姜学标。面对淳朴村民的请求,看着众人对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生活的向往,离开城市扎根农村四年的姜学标拒绝的话怎么也说不出来。

  “我就是村里的人,村里的事就是我的事!”寥寥数语,却字字铿锵。没有报道也没有太多的关注,翻过几座山,脱贫攻坚的任务又一次在无声中完成了交接。

  “是他,还好是他!”

  扶贫6年,姜学标始终在贫困山村里探寻如何脱贫的答案。因村施策,因地制宜,脱贫致富的路子大相径庭,可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拳拳之心始终未改。

  2019年6月,50岁的姜学标踏上第三次“连任”之旅,来到滕州张汪镇邱仓村任第一书记。

  邱仓村位于枣庄、济宁交界处,是滕州最西南端的边缘地带,十分偏僻的地理位置注定了这又是脱贫攻坚路上的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人心齐,泰山移。姜学标带领村里的党员干部前往柴胡店镇、城头镇、徐庄镇、鱼台王鲁镇考察学习,寻找帮助村民发展经济,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新路子和突破口,确定了投入低、周期短、上手快的食用菌种植项目。

  连榆耳长出来是什么样子都没见过,很多村民心存疑虑。为了干给村民看,他亲自学习菌菇种植技术,请来榆耳种植的专家、老师傅办起了培训班传授技术,平时遇到不懂就会去问专家或上网翻书查询,一来二去,他也成了村民们眼中的“榆耳专家”。

  点菌是栽培食用菌最关键的一个环节,稍有疏忽,就可能全功尽弃。在点菌期间,姜学标常常凌晨三点多就起来指导村民一起出锅点菌种,“25~28度最适宜点菌下种,无菌操作,两头扎袋。经过菌丝扎根、发菌出白丝、出耳、棚里移出来上货架,大概需要一百天的时间。”说起榆耳种植技术,姜学标如数家珍。

  6月份,邱仓村的榆耳熟了!随着熟练的一探一掰,一朵品质上乘、质地肥厚的榆耳就放到了手中的竹筐中,姜学标和村民们高兴地合不拢嘴。

  为了不让疫情影响榆耳销路,从没上过镜的姜学标四处推销,学起了直播“带货”,在山东乡村广播品牌栏目《第一书记朋友圈》的网络直播间里,为老乡卖力吆喝:“我们的榆耳肥厚丰满,其肉质如蹄筋,质地如海参,营养又劲道,有增强免疫力、抗炎、降血脂等保健作用,欢迎多多关注。”订单就这样一张张“厚”了起来。

  “他特别实干,还好是他!”8年扶贫路,这是姜学标的乡亲们由衷给出最高评价,可他并不自满,“脱贫不返贫,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驻足村里一处高坡,姜学标手指村北,“离这不远有一块闲散土地,下一步我们会发展畜牧养殖项目盘活利用闲置土地。”

  顺着悠远的目光北望,此时,云霁初开,几束阳光穿过云隙,将姜学标手指的方向照得一片明亮。

责任编辑:王诗蕊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7区18号楼

邮编: 100070

Copyright©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中电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电力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