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陇上孟河

  • 中电智媒IOS版

  • 中电智媒安卓版

X

胡永钦 叩启科技农电大门的勇者

来源:null 时间:



        ——记国家电网公司特级劳模、湖南娄底永丰供电所所长胡永钦
  本报记者 颜新华


   人物档案:
  胡永钦,男,共产党员,43岁,高中文化,1983年进入电力行业,现任湖南娄底市双峰县永丰供电所所长。
  胡永钦种过田,挖过煤,通过自学成为一名农电行家里手,先后开发了《配电运行远程监控装置》(获国家专利)等9项科技成果。这些成果既减轻了农电工的劳动强度,又大大提高了供电可靠性。他先后被评为原国家电力公司系统“农电优质服务先进人物”,“全国电力行业优秀班组长”、国家电网公司特级劳模等。
  2005年底,胡永钦突患恶性脑瘤,先后赴长沙、北京进行开颅治疗,不等病完全治好,他便回到娄底,坚持边化疗边进行《农村电网监控系统》的研发工作。2007年5月,经湖南省电力公司研究决定,将胡永钦农电员工身份转为全民制电力员工。目前,胡永钦依然边化疗边坚持科学研究及日常管理、服务工作。

  他出身贫寒、只有高中文化却研发了近10项农电科技成果,并获得国家专利。
  他工作的起点是水泥厂的一名电工,现在却成为农电领域的行家里手,服务农户的先锋,国家电网公司的特级劳模。
  他身患恶性脑瘤,在接受治疗时却仍然惦记着正在开发中的农电远程监控系统,不等痊愈就从北京赶回老家,边化疗边工作。
  他就是湖南娄底双峰电力局永丰供电所所长胡永钦。
  古代传说中有一种鸟,叫精卫鸟。为了自己的目标,她一生填海不止;古代寓言中有位老者,叫愚公,为了自己的理想,终日挑山不停,搬走了王屋与太行。精卫鸟和愚公,这持之以恒、迎难而上的精神化身,在湖南电力人的眼中,便是那因化疗而光着头,因辛劳而瘦削的胡永钦。


  劳模的另一种诠释  我只想让工作更简单


  “当上劳模后,市里一家报纸的记者问我,你为什么要去钻研那些复杂的软件系统啊,是不是有什么精神激励着你?其实我不过是想把复杂的、烦锁的工作变得简单点、有乐趣点。我这个人有时候有点懒,农电的工作太烦琐、工作量又大,所以就老在琢磨有没有什么巧干的办法。”
  从某种意义上讲,胡永钦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劳模。
  在听完娄底电业局新闻中心副主任袁小峰滔滔不绝的介绍后,我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当然,我的结论如果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应该更恰当,那就是胡永钦诠释了新时代劳模的另一种内涵:知识与创新。
  而让袁小峰赞不绝口的还有胡永钦19岁时的一项“发明”。那年,胡永钦受到自家门前落差不过3米的小河的启发,远赴永州一家发电机厂,买回一些旧材料组装了一台水力发电机,结果真发出了七八百瓦的电能,足够家里和邻居使用。在而后的23年农电工作生涯中,他用这探索精神研发了近10项农电科技成果。
  “胡永钦只有高中文化,可是他却通过刻苦学习,不断钻研探索,开发出让众多人受益的农电科技成果。作为一名特级劳模,他的事迹告诉人们,劳模不仅会用双手辛勤劳作去建设世界,还能用大脑思考探索来改变世界。”
  在去永丰供电所的路上,袁小峰没有停止对胡永钦的“叙述”与“评论”。很显然,这是一个让他敬服的人。
  到达永丰镇的时候,正逢当地的赶集日。我们穿过热闹的集市,找到了永丰供电所。胡永钦并没有下来接我们,他刚化疗完,身体虚弱,我们让他不要下来接,而且袁小峰已经轻车熟路,直接领着我们从后门进去了。
  走进胡永钦的办公室,只有满眼的书本,不见人在。我们叫了一声,胡永钦应声从办公室里屋出来。
  憔悴的面容,清澈的眼神,稀拉的头发,宽阔的额头,这就是身患脑瘤一年半的胡永钦,与本报6月25日所刊发的照片唯一不同的是,脑袋上多了些许头发,身体更瘦削了,衣服穿在他的身上只能用“挂”来形容。
  此时距离他第九次化疗不过10天,人有点疲惫,精神状态还好。
  简单的寒暄之后,我们走进了胡永钦刚走出来的里屋,那就是他的实验室,一间不到20平方米的小房子。各种各样的仪器,密密麻麻的线路,闪烁不停的指示灯,处于开机状态的两台电脑(一台笔记本,一台台式机),一张床,还有比外屋更多的书。
  电脑桌上放着一盆仙人球,翠绿的叶片上顶着一颗小小的红球。我们的话题便从这盆仙人球说起。
  “因为老坐在电脑跟前,老婆就给我买了这盆仙人球,说是可以防辐射。”胡永钦解释说。
  1998年至今,用那台已经有些陈旧的台式电脑和崭新的笔记本电脑,胡永钦已研发出6套农电管理应用系统。
  “当上劳模后,市里一家报纸的记者问我,你为什么要去钻研那些复杂的软件系统啊,是不是有什么精神激励着你?其实我不过是想把复杂的、烦琐的工作变得简单点、有乐趣点。”
  胡永钦对自己为什么爱摆弄电脑这样解释,“我这个人有时候有点懒,可农电的工作太烦琐、工作量又大,所以就老在琢磨有没有什么巧干的办法了。”
  1983年,胡永钦通过公开招聘进入蛇形山农电站当了一名农电工,这是他农电工生涯的起点。在此之前,他在一家水泥厂当了一年多的电工。

  当时,整个中国农电事业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人手少,资料、设施不齐,管理手段落后是所有从事农电工作的人所要面对的现实。在整个农电事业的大棋盘里,作为数万颗棋子之一的胡永钦,决心以自己的能力来改变这个现实,使摊在面前诸多的活儿,干起来能更轻松一点。
  为此,他买来许多有关电力知识的书籍,白天认真工作,晚上坚持自学。1988年,他在经济非常窘困的情况下,自费到长沙大学学习电子、电脑知识。
  1989年,胡永钦花了7000多元钱把乡政府淘汰的一台旧电脑买了下来,这不但把结婚时的礼金花光了,还欠了亲朋好友近4000元债。
  “以前收电费都是手工开票,统计烦琐,工作量大,而且非常容易出错,于是我就琢磨着能不能开发应用软件,可以自动统计电费,还可以打印报表。这就是《电量电费管理系统》,我花了近3个月的时间才完全弄好。这套软件方便而且不容易出错,也规范了电费开票工作。”
  那是1992年的事情,在当时,电脑还是个稀罕物,懂电脑的人更是凤毛麟角,放眼当时全国农电系统,绝大部分县级供电部门还都在用钢笔填写电费发票。
  在这个领域中,胡永钦走在了时代的前沿。
  随后,他又开发出《工资核算管理系统》、《农电财务核算软件》,把财务人员从复杂的财务核算工作中解放出来。尝到科技甜头的胡永钦一发不可收拾,1999年,他又相继开发出《银电联网收费系统》和《供电所综合管理软件》,2000年为配合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又开发了《农网改造预(决)算软件》。这些软件,都在实践中得以大显身手。
  2002年,胡永钦又研发出《配电运行远程监控系统》。这时距离他升任永丰供电所所长已有4年,接二连三的科研成绩是上级提拔他的主要原因。
  那年他33岁,正值壮年。
  这套软件的研发成功,是胡永钦科研生涯的一个颠峰点,这套软件获得了国家专利,赢得了有关专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好评。
  在开发软件的那些日子里,胡永钦办公室的灯光成了夜行人的路灯,他连续半年每晚工作到凌晨一两点钟。在那半年里,他养成了先脱鞋再进屋的习惯,为的是不影响家人的休息;而他的视力,也在那半年里急剧下降。
  天道酬勤。2002年11月,胡永钦的《配电运行远程监控系统》正式安装调试完毕,并开始在双峰县800多个农村综合台区投入运行使用。该系统具有遥信、遥测、遥控功能,可对农村配电台区漏电保护器进行远程控制,可监视配电台区电压、电流、漏电电流、开关状态以及遥测用户电量。
  “这套系统是我最满意的,成就感也最大。以前可能要一个班组的人花上好几天的时间出去巡视、检查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只要一名员工坐在电脑前就什么都能掌握了。”
  研发软件的日子是寂寞的,但胡永钦习惯了;掌声和荣誉容易使人迷失方向,可胡永钦淡然了。他依然固守着心中那创新探索的火焰,用人脑连接电脑,继续书写绚烂而又寂寞的农电人生。


  天平在工作与家庭中失衡  我的时间属于客户


  “最近省公司帮我去掉了头上的农字号,转成正式员工了,可我打心里觉得自己还是个农电工,农村就是我的家,所里没事的时候我常到农村去转悠,帮助乡亲解决用电上的问题。农村一停电,我就着急,农民的辛苦我是知道的,我能为他们做的也就是把电供好,让他们每天干完农活后,回到家里能从冰箱里拿出一瓶冰水美美地喝上一口,晚上舒舒服服地看上一两集电视剧。”
  永丰镇土乔村的农民刘丰田至今还记得自己9年前的一件“壮举”。那年,永丰供电所在村里搞电网改造(即第一次农网改造),要收取户表费。刘丰田以为又是在搞变相收费,便气势汹汹地领着一大帮人,拎着锄头扁担就冲到了供电所的营业厅,高喊要胡永钦出来“给个说法”,不然就让他见见红。当时营业厅里的工作人员都吓得躲到里屋去了,可胡永钦却带着笑容走了出来。
  “我是很佩服老胡的,当时他不但没有躲,而且对我们的威胁和辱骂也没有发脾气,先是带我们看了在营业厅公示的文件和规定,耐心讲解了国家的各项收费标准,然后带着我们回去看了村里杂乱如麻的电线。看那一根竹竿就充当电杆的临时线路,再想想历年来村里老是无缘无故停电,我这才明白农网改造的好处。当时我就把钱交给了老胡。”刘丰田和我说起这段往事时还有点不好意思。
  从这件事情后,刘丰田和胡永钦就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村里一有什么人不肯缴电费,刘丰田总会主动上门去做工作。
  说自己有点懒的胡永钦,在服务客户、完成日常工作时哪有半点懒的影子。
在农电领域摸爬滚打20多年,从在蛇形山供电所的艰苦创业到处理县农电总站浩繁的管理数据,如今他又肩负着全县用电量最大的供电所所长的重任,胡永钦一路走来,不曾有半点懈怠,只要客户一个电话,哪怕是半夜,胡永钦也会摸黑赶过去。
  “胡所长为了方便与我们联系,自己掏腰包制作了联系卡,发给我们。大伙儿在用电上遇到什么为难事也都乐意找他,不管是办喜事,要临时拉线;还是装修房子,要改个线路什么的,只要一打这个号码,他准赶过来帮忙。”为村办企业前来咨询用电增容业务的双园村党支部书记贺康美和我攀谈起来。
  我很想了解一些胡永钦现场工作时的故事,而这样的故事对于和胡永钦工作了近十年的副所长宋文超来说,那是多如牛毛,他随口就给我讲了一个。
  2000年春天,永丰镇农网改造攻坚阶段。
  “我家附近一根电杆快倒了,你们快过来修吧。”一个报修电话打到了胡永钦的手机上,此时已是19时多了。
  初春的夜晚总是来得特别的早,天已经很黑了,天上还下着雨,可胡永钦不到10分钟就带着施工人员赶到了现场。瓢泼的大雨发疯似地浇在他们的身上,人和人隔了几米就无法看清楚。可胡永钦照样带着大家拉线、加固电杆基础、恢复电杆位置,一干就是两个多小时。在那湿滑的泥地里,胡永钦不知道摔了多少个跟斗,手掌也被划了一个大口子,鲜血直流。
  雨慢慢小了下来,险情也排除了。可此时的胡永钦却嘴唇发紫,浑身不停地哆嗦着。原来因为劳累过度,再加淋了雨,胡永钦发起了高烧。大伙立即把他送到附近的医务室,可紧接着的一个报修电话,又让胡永钦冲进了雨幕中。
  因为科研开发成绩突出,因为服务客户周到细致,在今年国家电网公司职代会上,胡永钦作为湖南省电力公司唯一推荐候选人,获得国网公司特等劳模的殊荣,国家电网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刘振亚亲自为其授奖。
  2007年5月25日,湖南省电力公司经过研究决定,将胡永钦从农电工的身份转为正式电力员工,这在湖南省电力史上尚属首例,在整个电力行业也为数不多。
  对待工作,胡永钦兢兢业业,费尽心思,可对家庭,他却有点用心不够:家里拿来买房子的钱,他拿去买了电脑,置办了实验室;早就答应妻子结婚20周年纪念去拍婚纱照,到现在也还只是一句承诺;大年三十,别人是一家团圆,他却因为事故抢修让全家苦等。
  在工作与家庭之间,胡永钦把重心倒向了工作;在客户与家人之间,他把绝大部分时间留给了客户。


  在科研和肿瘤的刀尖上起舞  能动一天就要多工作一天


  “我不知道为什么肿瘤会长在我的脑子里,化疗回来后,我的性格变焦躁了,脾气也大了,常常对春吾发脾气,可是一坐在电脑前,一接听客户的电话,我总能平静下来。我不知道还能活多久,趁现在还能动就要多工作一天,如果有一天想做却做不了,那不真没辙了?”
  从2005年12月份开始,刘丰田心里就一直在犯嘀咕:以前经常忙碌在田间地头、村头巷尾的老胡怎么就突然看不见人影了呢?
  “等过了年,大概是2006年2月份,我特意去了趟他办公室才见到他,他同往常一样在电脑前忙着,就是那光头看起来特别扎眼。一拉家常才知道他得了脑瘤。”刘丰田说道。
  老胡得脑瘤的消息传开后,很多得到过胡永钦帮助的孤寡老人们都流下了眼泪,因为这个病在他们的眼里就意味着死亡。
  “我们怎么都想不明白,这么好的一个人脑子里怎么会长瘤子。村里的一些老人还把自己平时积攒下来的鸡蛋交给我,让我给老胡送过去。可老胡一个都没要。”刘丰田说起老胡时,满脸的崇敬。
  2005年12月28日,刚刚下班回家的胡永钦突然晕倒,不省人事。随后他被确诊为恶性脑瘤,且肿瘤已到了五六岁小孩的拳头那么大。
  “他这么多年风里来雨里去,从不叫累,搞电脑开发从来也不分白天黑夜,好像永远都有使不完的劲,我从来没想到他会得这个病的。他要有什么三长两短,我也不想活了。”胡永钦的妻子李春吾大姐用这样坚决的话语表达了自己对丈夫的感情。
  胡永钦知道自己的病情后,从没在妻子面前掉过一滴泪,他还安慰她说:“放心,你老公命大,不会有事的。”
  去北京治疗的前一天,胡永钦悄悄地把家里坏了的开关、电器全都修好了。
  2006年元月,胡永钦在北京的一家医院做了开颅手术,并进行了第一次化疗。元月24日刚拆完线,胡永钦就要求回家,他说自己的低压电网远程监控系统再调试一下就可以投入使用了。可妻子怎么也不同意他回去。
  “不但我不让他走,医生也劝他再留院观察一阵子。半个多月下来,他瘦了20多斤,衣服穿在身上空荡荡的,我看着都心疼,可他执意要回去,还对我说,趁现在还能动就要多工作一天,如果有一天想做却做不了,那不真没辙了,我还能说什么,只好依着他。”李春吾说这话的时候,对丈夫一脸的埋怨,这埋怨中透着浓浓的爱意。
  打定主意的胡永钦在“责任自负”的证明书上签了字,第二天就办理了出院手续。
  回家后的第二天,李大姐出去买菜,回来就发现胡永钦不见了,她急得四处找,最后在实验室找到了胡永钦。李春吾一把抱住胡永钦,苦苦哀求:“胡永钦,你要不要命,你不为你自己活,也要为你的父母、我们娘儿仨活呀!”
  胡永钦却也求起妻子来:“春吾,你不让我工作,我心里闷得慌啊。”
  妻子见劝阻无济于事,只好退步,要求他工作可以做,但是必须尽可能多呆在家里。而且,家里形成一条不成文规定:胡永钦工作不能超过晚上23时,否则,就强行关掉电脑。
  “我知道老婆也是为我好,这个家庭都是她撑起来的,两个孩子能健康地成长,顺利考入大学,都是她的功劳。我这辈子要说在工作上做出了一点成绩,都离不开老婆的支持。”言语间,胡永钦的眼角湿润了。
  结束采访时,我请胡永钦给我写几个字,他在一张洁白的A4纸上一笔一划,认认真真地写下这样一段话:扎根农电沃土,坚持科技创新,服务农民兄弟。
  农电是胡永钦成长的沃土,科技创新是他不懈追求的事业,而广大农民则是他的兄弟。我这样理解。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7区18号楼

邮编: 100070

Copyright©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中电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电力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