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陇上孟河

  • 中电智媒IOS版

  • 中电智媒安卓版

X

DSM不应临渴掘井

来源: 时间:

 DSM不应临渴掘井

■刘启明

  “地球一小时”活动期间,鸟巢以及不少建筑物的灯光瞬间熄灭。眺望当晚的北京,笔者产生了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错位。
  思绪被拉回到2005年盛夏,笔者曾前往东南沿海城市采访。在一个个炎热的夜晚里,繁华喧嚣的大都会暗淡无光,霓虹不再闪耀,人们纷纷走上昏暗的
街头。如今在不同的经济大背景下,再现熟悉的情景,令人玩味。
  2005年正值全国大范围缺电,我国采取了需求侧管理(DSM)手段干预限制企业商埠用电,各地电网企业制定了有序用电序位表,先错峰让电、再避
峰限电、必要时实行削峰拉电,有效地帮助我国度过了缺电的难关。一时间DSM一词变得炙手可热、家喻户晓。
  几年过去,我国电力供求关系发生较大变化。当2009年“地球一小时”活动结束、灯光再次亮起时,几乎已没有人会再次忆起DSM。在抓扭亏保增长的当前,“地球一小时”华丽登场,悄然谢幕,而真正能实现节能的科学有效手段———DSM,却像一名完成了历史使命的“救火队员”,被塞入了尘封的记忆壁橱中。
  笔者认为,在缺电时抓DSM救急,富电时将其束之高阁,这是一种对DSM的误读,更是一种短视的行为。
  DSM是一种节约能源的手段,在国外,DSM大多采取经济手段,引导用户节约用电,通过负荷管理实现移峰填谷,鼓励用户在低谷的时候用电。美国加
州政府在电力供应出现危机时,把加强DSM作为紧急措施,出台系统效益收费、节电设备补贴及税收优惠等政策,当年就降低高峰负荷500万千瓦。对比美
国,利用行政干预手段错避峰实现降负荷是一种改良后的中国特色管理方式,我国只学到了DSM的“表”,而放弃了“里”。
  我们忽略了DSM的精髓:在提高用电效率的基础上取得直接的经济效益,即任何一项节电措施,都要给社会、电力企业和用户带来经济效益,使电力企业
和用户都有利可图。DSM鼓励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促使用户主动改变消费行为和用电方式,提高用电效率和减少电力需求,实现既提高电
网运行的经济性,又节省用户电费支出的效果。
  在当前电量相对宽余的情况下,我国不该忘却DSM,DSM工作的重点应从移峰填谷向提高能效转变,提高终端用电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同时,应该通
过价格优惠推广节能灯、空调等产品,通过推出峰谷电价鼓励用户多用谷电,企业生产方面做好节能改造。政府在考核上应对节约用电给电网公司带来的效益损失进行补偿,并研究制定积极有效的经济激励政策,建立公益性的专项资金来支持DSM实施。
  电力工业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走以节约为本的道路,DSM也不是缺电时期的临时救急措施。在电力短缺时进行行政干预限电,在电力相对过剩时增
供扩销、“度电必争”保增长,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之嫌。只有切实建立起科学长效的节能减排机制,才能最终实现“三赢”:国家节能,取得社会效益
;用电企业以及电力公司取得经济效益;用户节约用电量,也得到经济实惠。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7区18号楼

邮编: 100070

Copyright©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中电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电力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