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陇上孟河

  • 中电智媒IOS版

  • 中电智媒安卓版

X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大型水电机组蓬勃发展

来源: 时间:

 

    改革开放30周年,我国水电设备制造业有了长足的进步,在混流式、轴流式和贯流式大机组的设计、制造和安装等方面,已步入了世界先进行列。在振兴民族制造工业中,我国充分发挥了国家重大工程对水电科技创新和重大技术装备创新的带动作用,特别是依托三峡工程的建设,创立了“中国特色水电设备国产化的模式”,指导着我国水电设备制造业顺利发展,走出了一条装备国产化的成功道路。这一切归功于改革开放,特别是在水电建设和水电设备制造企业中,发挥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坚持以科技引领制造业发展和创新的战略决策方针。

  一 简要回顾

  1949年之前,我国的水电设备制造民族工业微乎其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经几十年的艰苦奋斗,中国的水电设备制造业从无到有,规模不断扩大。20世纪80年代,初步建立起完整的现代水电设备制造业的雏型。国内已经能自行设计制造:混流式机组——刘家峡、白山水电站单机容量为30万kW;轴流机组——“葛洲坝电站单机容量17万kW,轴轮最大直径11.3m,具有世界先进水平;贯流机组——白垢电站单机容量1.046万kW、都平电站单机容量l.55万kW等;另外冲击式和抽水蓄能机组,也进行过小容量制造和开发,虽然单机容量较小,但毕竟还是建立起了自己的机电装备和制造体系。
这些成就为改革开放后30年中国水电设备制造业的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大型水电设备的国产化进程

  改革开放后,我国坚持依靠引进技术消化再创新的指导思想,走中国特色水电设备国产化的道路,确立创新型发展制造业的模式,依托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开展国际间技术合作,抓住机遇提升民族制造工业的水平。

  (一)我国水电大机组装备制造的发展和设备引进的曲折道路

  坚持自力更生、独立自主创新是我国的国策,是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唯一道路,同时,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发展我们,也是必不可少的。回顾历史,我国单纯的水电设备引进工作,虽然买进了设备,但技术引进,特别是核心制造技术的软硬件,从来就没有能够掌握。关于国际合作制造,中国企业只能承担分包商按照国外的图纸生产一些粗笨件。中方对产品的设计更是没有发言权,要想在技术上有根本性的提高几乎是不可能。所以,多年来人们经常疑惑为什么“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

  改革开放后,作为能源电力工业先行官的水力发电事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的大环境中,迎来了新发展,大型水电基地的开发、众多大型水电站的建设、市场需求大量水电设备的形势下,我国逐渐掌握了运用市场法则,依托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以强大的市场需求吸引国际一流制造商,在采购先进设备的同时,引进关键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三峡工程的作法,开创了我国水电设备国产化道路的先河,成功避免了过去“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老路。比如,我国以三峡电站为代表的大型水电机组的研究,从“六五”开始,组织全国力量通过五个“五年计划”的连续重大装备科技攻关计划,在总结国内二十多年的设计和制造大型水轮发电机组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设计部门的论证,提出了以三峡为代表的大型水电机组参数要求。先后建立起多个高水头水力试验台,系统进行水轮机试验研究,同时建立了l000吨级、3000吨级推力轴承试验台,开展了6000吨级推力轴承的试验计算研究,极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水电设备制造业的发展。

  (二)我国特色水电设备国产化道路方针的确立
长江三峡工程的机组单机容量70万kW,是世界上最大机组,最大出力85.2万kW,且尺寸大、参数高,转轮直径达10m,运行水头变幅达50m,再加上河流含沙量大,设计和机组制造的综合难度大,具有世界挑战性。

  早在1996年初,中国工程院专家就提出了《三峡工程发电设备的进口——我国水力发电设备制造业的持续发展》的咨询报告。报告的中心内容:(1)在三峡电站机组招标书的有关条款,强调在与外商合作中中国厂家的地位;(2)引进设备的技术转让,最后必须落实到中国的制造厂家;(3)在与外商合作时,必须强调中国技术人员参与联合设计的全过程,中国厂家尽早投入机组关键部件的制造等。在我国专家的建议下,国务院作出走“技贸结合、技术转让、联合设计、合作生产”的决定。这一决定明确了我国水电大型设备发展的道路,依托三峡工程,在引进设备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再创新,这是我国装备国产化的新思维、新模式、新道路,更是全面提升我国水电制造业独立自主发展的新起点。

  以三峡工程为载体,业主为主导,技术转让、消化吸收、自主创新,以市场为导向,搭建国际化竞争平台,吸收世界各地最先进的制造厂商竞相前来投标,从而出现了全球水电设备技术水平的最高展示较量。这被业界称为“水电奥运会”,借此机会我国水电设备制造业可以瞄准世界一流水平,站在更高起点上,引进核心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整体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未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打下基础。这种模式被业界称为“三峡模式”。

  政府的政策支持和企业的自主创新精神,更是实现大型水电设备国产化和技术创新的有效保障。在技术转让方面国家通过三峡工程建设列支了1635万美元的转让费,引进了与三峡机组设计制造的各项关键技术40多项,以及机组开发软件、计算机硬件和商业软件等,并有264人次接受国外技术转让的技术培训。在水电设备制造企业发展和改造方面,国家通过技术改造计划,投入近8亿元人民币的资金支持哈尔滨电站设备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哈电)、中国东方电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东电)的技术发展。

  三峡工程创造了数百项工程科技世界之最,使我国大型水电设备制造业仅用7年时间就实现了30年的大跨越。通过三峡工程建设,培养和锻炼出一支勇于创新的新型机电队伍和创新型人才,为21世纪我国水电大发展提供了技术和人才支撑。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7区18号楼

邮编: 100070

Copyright©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中电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电力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